六经尽在虚无里,万里都归感应中。
若向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是中庸。
【注释】
虚无:佛教用语,指一切皆空。
感应中:指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
参透:参悟透彻。
中庸:儒家思想,指“中和”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在《赠湛民泽序》中的名篇,是一首颂扬理学大师湛若水的作品。诗的前两句写湛若水学说的特点,突出了其“心即理”、“即体即用”的哲学思想。后两句赞美其学问之精湛。
诗中前两句:“六经尽在虚无里,万里都归感应中。”这是对湛若水学术特点的概括。六经是儒学经典著作的总汇,包括《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和《春秋》五部。其中,《诗经》和《尚书》属于先秦典籍;《礼记》、《乐经》、《易经》为汉代作品;《春秋》则成书于孔子之后。由于时代久远,这些古籍早已散佚,而湛若水却能从“六经”中提炼、总结出“心即理”、“性即理”、“良知即天理”等精深的道理,使六经的真谛得以彰显。这正如诗中所描绘的“虚空”一样,没有具体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包罗万象。因此,“虚无”也成了湛若水学说的代名词。
诗人写道:“若向此边参得透,始知吾学是中庸。”这里所说的“此边”,指的是湛若水所讲的“心即理”。因为心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只有将“心”与“理”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对“理”的理解。所以,当人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心即理”时,就能明白自己所学的东西正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中庸》一书,是古代儒家学者对孔子的思想加以阐释和发展的结果。它以“天命论”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为内容,倡导“中和”之美。这种美是儒家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整首诗通过对湛若水学说特点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