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回龙欲二更,迢迢秋漏彻江城。
何须不理东湖棹,徐孺庭前月自明。
宿回龙寺
酒醒回龙欲二更,迢迢秋漏彻江城。
何须不理东湖棹,徐孺庭前月自明。
译文
酒醒后回到寺庙已是深夜两点,远处的秋漏声穿过江城。为何不去欣赏东湖上的月色,徐孺子在庭院前的月光下自有一番清辉。
赏析
陈献章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远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首句“酒醒回龙欲二更”描绘了一幅夜晚归寺的景象,诗人酒醒之后回到了寺庙中,此时已是深夜两点,秋日的漏声穿过江城,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凄凉与寂寥。这里的“回龙”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回廊或者是夜晚天空中月亮的形象,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流逝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哀愁。
第二句“迢迢秋漏彻江城”则进一步扩展了这种意境。秋夜的漏声穿透整个江城,使得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种深沉的氛围之中。这里的“迢迢”二字,既形容了夜色的深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遥远。
第三句“何须不理东湖棹”则转折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虽然身处寂静的寺庙之中,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沉闷,反而选择去欣赏东湖上的月色。这里“理”字可能意味着观赏、欣赏的意思,而“棹”则代指划船。诗人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徐孺子是东吴名士,以才学闻名,曾在庭院中赏月。这里诗人用徐孺子来象征性地表达自己在庭院中享受那份宁静的美好。
最后一句“徐孺庭前月自明”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人在庭前赏月,明月自然明亮,无需借助任何工具或媒介。这里的“自明”既表达了月亮自身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自我觉醒和自我净化。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归寺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寂静中寻求心灵平静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