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不相思,中天照彻时。
昌期逢圣主,月桂长新枝。

【注释】

中秋节,又称月夕、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人们赏月饼、吃团圆饭、观月亮等活动,以示庆祝丰收和团圆。“明月几时有”中的“月”指月亮,“把酒问青天”中的“酒”指酒杯,“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指抬头,都是表达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昌期: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赐给他的封爵。圣主:指英明的君主。昌期逢圣主:即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得到了圣明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月桂长新枝:即月桂树常年繁茂,象征着吉祥如意、富贵荣华。

【赏析】

这首诗写于中秋节,以月亮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意义。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句“何处不相思”,直抒胸臆,表明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抑制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次句“中天照彻时”,则描绘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光如水般洒满大地的景象。这里的“中天”,既指天空中最高处,又暗指圆月;而“照彻”则形容月光皎洁明亮,无遮无掩。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后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

第三句“昌期逢圣主”,则是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有幸遇到了英明的君主。这里,“昌期”是指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被汉武帝赐以封爵之事;“圣主”则指英明的君主。通过这样的表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以及对自己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感激之情。

最后一句“月桂长新枝”,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升华。“月桂”是一种寓意吉祥的树木,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而“长新枝”则意味着这种美好的事物或人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不断繁衍壮大。这句诗既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也寄托了自己对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美好期望。整首诗以月亮为载体,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国家、事业等各方面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