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曾不少,今日几人存。
最想匡山衲,多时阻笑言。
交惟天下士,法是众中尊。
却谢三千客,吾归不二门。
【注释】:
感秋四十首:这是一组共四首的诗,每首都以“感秋”为题。
同声曾不少:指过去有志于恢复的人士曾经不少。
今日几人存:今天还有几人坚持这个理想呢?
匡山衲:即禅宗和尚。
阻笑言:阻止别人说话。
交惟天下士:只与天下有才能的人交往。
法是众中尊:佛法在众人中被推崇为最高无上的道理。
却谢三千客:却向那些三千门徒谢过。
吾归不二门:我回到佛门中,就再也没有二心了。
【赏析】:
《感秋》组诗共二十首,每篇都是以“感秋”为题,借秋景抒发感慨。此诗是其中的第四篇。
“感秋四十首”这一句总括了全诗。诗人在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磨炼后,终于看到了理想的实现,于是发出感慨,写了一组咏叹秋景的诗。
“同声曾不少,今日几人存?”这两句是说:过去志同道合的人曾经不少,但是如今还有几人坚持这个理想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的不满和对恢复理想的坚定信念。
“最想匡山衲,多时阻笑言。”这两句是说:最想见到的是匡山上的和尚,多时以来一直阻止人们谈论这些事情。这里的“匡山衲”,是指匡山禅寺里的和尚。
“交惟天下士,法是众中尊。”这两句是说:只与天下有才能的人交往,佛法是最崇高的道理。这里的“法”是指佛教中的教义,也泛指一切道理。
“却谢三千客,吾归不二门。”这两句是说:却向那些三千门徒谢过,我回到佛门中,就再也没有二心了。这里的“三千客”指的是三千信徒,也就是佛教徒。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