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是法王身嗣法,无烦定省近堂头。
铜瓶久许腰将出,铁壁还应面不休。
松子敲庵吓蝙蝠,藤梢黏果摘猕猴。
可令瀑布三千丈,下引鄱湖一小舟。
望庐山铁壁崖寄阿衍大师
陈子升七言律诗鉴赏
陈子升,明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其作品多采用传统的五言或七言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铁壁崖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 诗句释义
父是法王身嗣法,无烦定省近堂头:这里的“法王”指的是佛教中的佛祖,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和崇高地位。作者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法的尊崇和继承。而“无烦定省”则表明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整句诗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
铜瓶久许腰将出,铁壁还应面不休:这里用“铜瓶”和“铁壁”分别象征珍贵之物和坚固之物,暗示了作者对物质欲望和精神信仰的态度。通过对比,表达了一种对物质享受的淡然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松子敲庵嚇蝙蝠,藤梢黏果摘猕猴: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自然画面。其中,“松子”、“蝙蝠”、“藤梢”、“猕猴”等元素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体现了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译文注释
- 原文:父是法王身嗣法,无烦定省近堂头。铜瓶久许腰将出,铁壁还应面不休。松子敲庵嚇蝙蝠,藤梢黏果摘猕猴。可令瀑布三千丈,下引鄱湖一小舟。
- 译文:父亲是法王的后代传承佛法,不必过分拘泥于世俗事务。长久以来,我一直渴望能像铜瓶一样,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铁壁山的悬崖峭壁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提醒我不断前行。松树上的松子敲击着庵寺的墙壁,惊吓了栖息在其中的蝙蝠;攀爬树梢,我们还能摘下成熟的猕猴果。瀑布高达三千尺,它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了一片湖泊——鄱湖。
- 注释:法王 - 指代佛法的化身或传承者。无烦定省 - 表示放下杂念,专注于内心的修养。铜瓶 - 指代珍贵的物品或成就。铁壁 - 形容坚硬的岩石或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松子 - 一种植物果实,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庵寺 - 寺庙建筑的一种类型。蝙蝠 - 一种夜行性哺乳动物,常出现在寺庙等安静的环境中。猕猴 - 一种灵长类动物,以其灵巧和活泼的特点著称。鄱湖 - 中国江西省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 赏析
意境之美: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物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这种意境之美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在于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哲理之深:诗中不仅描绘了庐山铁壁崖的壮丽景色,还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例如,“无烦定省近堂头”一句,暗示了放下世俗杂念,回归内心的修行之路。而“松子敲庵嚇蝙蝠,藤梢黏果摘猕猴”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了人应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的观念。
艺术之精:陈子升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匠心。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他注重音韵美和节奏感,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这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望庐山铁壁崖寄阿衍大师》成为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 创作背景
陈子升生活在明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纷纷以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陈子升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迹和佳作。《望庐山铁壁崖寄阿衍大师》这首诗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通过描绘庐山铁壁崖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情感表达既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注。
- 历史影响与传承
历史影响:《望庐山铁壁崖寄阿衍大师》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许多后来的诗人学者在阅读这首诗时,都能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创作增添新的力量。这首诗也成为了许多文艺作品中的素材来源,被广泛用于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中。
传承意义:陈子升作为明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明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陈子升的诗歌创作也启示了后世诗人如何更好地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作品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