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赴幽燕,恰与春莺别。
今来竹林下,还及嘤鸣节。
四载冰霜意,合并就炎热。
何堪复赠君,远渚文无撷。
祖道一奚囊,分携三尺铁。
鸟影去参差,帆光亦明灭。
湍响破南云,汀流几百折。
谷风渐千里,迟日增悲咽。
【注释】
- 临汀:今江西南昌市。
- 幽燕:指古时的幽州、燕国,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一带。这里是泛指北方。
- 春莺:即黄莺。
- 竹林:指茂密的竹林。
- 嘤鸣节:指春天的鸟鸣声。
- 四载:四年。
- 冰霜意:指严寒的天气。
- 炎热:形容夏天的酷热。
- 何堪:怎能忍受。
- 祖道:送别。
- 奚囊:行囊。
- 分携:离别。
- 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 帆光亦明灭:船帆的光与暗交替出现。
- 湍响:急流的声音。
- 汀:江边的沙滩。
- 谷风:山谷间的风气。
- 千里:指远方。
- 迟日:落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公元83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诗人任袁州刺史时送朋友黎缜之游临汀。此诗写离亭饯别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深情,并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意境优美。
首联写自己赴任幽燕,与黄莺分别;颈联说自己到临汀后,正值盛夏时节;颔联说四年来历尽寒霜,而今暑天炎热,又逢炎夏,故不堪再为朋友远行而作诗相赠;尾联点出是祖道送别,分手后难聚,所以只将随身所带之物赠给朋友,希望他能有所收获。全诗结构紧密,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流畅。
“我昔赴幽燕”,诗人一开头就点明送别的地点,同时表明这次送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而是为了赴任而别。“适与春莺别”一句中的“适”字用得很妙,它表示一种偶然性,好像送别是偶然遇上的,而不是事先约好的。这就使送别显得更自然、更真挚。
“今来竹林下”二句,是过渡到送别正题的诗句。“竹林”二字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又暗示了友人此行要远行,而且还要经过一段艰难的旅途才能到达目的地。“还及嘤鸣节”三字,则把时间从过去推到了眼前,进一步渲染了别情的深长。“嘤鸣节”,即春天的鸣叫时节,也是人们送别朋友的时候。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嘤鸣”说成是在唱歌,这就使得“嘤鸣”这一本来很平常的现象具有了一种诗意。
“四载冰霜意”二句是对上文的进一步补充。这里既说明送别的时间很长,也表明了送别时的季节正是寒冬腊月。“四载”一词写出了岁月之长,“合并就炎热”二句则是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自己经受了严寒酷暑的考验,现在终于可以和友人一起享受炎热的夏日了。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是在叙说自己对友人的一片好意,实际上却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感情。因为只有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困苦之后,才能体会到相聚的快乐和温暖,才能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友情。
“何堪复赠君”二句则是对前面内容的转折。诗人虽然对友人远行感到不忍,但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感情是真挚的,因此他并没有勉强自己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还是不得不为朋友送上一份礼物,希望它能对友人有所帮助。这里的“何堪”二字,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又透露出他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祖道一奚囊”二句紧承前文,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这里的“祖道”指的是送别,而“一奚囊”则是指行囊。诗人之所以要将行囊赠给友人,是因为他知道朋友远行需要携带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又不能随同出行,只能留在家乡等待他归来时再取走。因此,他将行囊中所有的东西都取出给了朋友,希望能为他的远行增添一份便利。
“鸟影去参差”,写船帆的影子随着船行方向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阳光的照射下,船帆的影子时而清晰可见,时而模糊不清,给人一种朦胧美的感觉。这种光影效果的产生,一方面得益于诗人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船帆在风力作用下的动态变化。
“帆光亦明灭”,紧接上句,写船帆在行进过程中时而高高升起,时而低垂下去,呈现出一种忽明忽灭的状态。这种光影效果的产生,同样得益于诗人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因为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友人的行踪越来越难以捉摸,而自己在送别之际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湍响破南云”二句写江水流动的声响打破了南方的天空,江水奔腾不息地冲刷着岸边的沙石。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江水在激流中奔腾咆哮,冲击着岸边的岩石和沙土,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这种景象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深切思念和祝福。
“汀流几百折”二句写江水的曲折蜿蜒。这句诗描述了江水的流向和沿途的风景变化。江水在行进过程中会经过多个弯曲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美丽之处。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远行路线的好奇和关注。
“谷风渐千里”二句写远处传来的山风吹拂着山谷。这句诗描绘了山谷之间吹来的阵阵微风。这种微风虽然轻柔细腻,但却能带给人们一丝清新和愉悦的感觉。诗人通过描述这种微风的存在,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祝愿。
“迟日增悲咽”二句写夕阳西下时分,诗人的心情越发沉重。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当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整个天空被染成了金黄色,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然而,诗人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因为他知道自己和朋友分别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不禁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悲伤和不舍之情。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风光和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同时,诗人的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韵律感和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