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壁久禅定,不知春草黄。
锡前断人迹,天外闻空香。
海藏真乘少,花宫历劫忙。
何能滞言义,于世作津梁。
柴紫庵贻庸上人
擘壁久禅定,不知春草黄。
锡前断人迹,天外闻空香。
海藏真乘少,花宫历劫忙。
何能滞言义,于世作津梁。
注释:
柴紫庵:指僧人,名不详。贻庸上人:即贻庸法师,为僧号。
擘壁:指在壁上开凿,形容修行者刻苦修持。
禅定:指禅宗的静坐冥想,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
锡前:指僧人随身携带的一种金属容器,用于存放佛珠,以示清净之心。
天外:指天空之外,形容境界高远。
空香:佛教用语,指佛性或佛的香气,象征佛教的教义或信仰之力。
海藏:指大海中的宝藏,比喻佛法深邃广大。
真乘:真正的佛法或修行之道。
花宫:指华丽的宫殿,这里比喻繁华世界或尘世。
历劫:指经历无数劫难,比喻世间的种种苦难。
津梁:比喻佛法的指引或帮助,如同桥梁一样连接着人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僧人修行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僧人在禅定中的情景,以及他对世间纷扰的态度,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向往。
第一句“擘壁久禅定”,描绘了僧人长时间坐在墙壁上进行禅定的场景,这反映了僧人的修行态度和生活状态。第二句“不知春草黄”则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了僧人对世事的超脱。第三句“锡前断人迹,天外闻空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环境和修行方式。第四句“海藏真乘少,花宫历劫忙”,则表达了僧人对佛法和世间事务的淡泊态度。最后一句“何能滞言义,于世作津梁”则是诗人对僧人的评价,认为他们能够超脱世俗,以佛法引导众生。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思考,是一首很有价值和意义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