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律韶年夜可怜,金樽彩袖各争妍。
群公总是阳春调,处士能开玳瑁筵。
恋栋春星同客聚,窥帘明月向人圆。
清歌按出俱新谱,应是周郎意已传。

【注释】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兴:指湖州。潘中丞:潘孟阳,字伯厚,吴兴人。上蔡:古县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张参伯:即张孝祥,字子野,湖北武昌(今武汉)人。鉴止堂:张孝祥宅第。

“玉律”句:《唐书·乐志》载:“唐开元二十四年正月,敕令太常寺制定《玉律》,以定乐章。”韶:皇帝颁布的命令。“金樽”句:唐代宴会时用金杯斟酒,彩袖:彩色的袖子。此指舞女。争妍:竞相美丽。

“群公”句:指朝廷官员。“阳春调”:指《阳春白雪》。“处士”句:指张孝祥。能开玳瑁筵:能开盛大的宴席。玳瑁筵:玳瑁装饰的筵席。

“恋栋”句:指张孝祥宅第中的梁上有燕子。恋栋:梁上的燕子。“窥帘”句:指张孝祥宅第中的窗子上有月亮。窥帘:透过窗子的月光。圆:完整,圆缺相反。

“清歌”句:指张孝祥写的词调。《周郎意》: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临春乐》词,因是周武帝宇文邕所作而得名。应是:大概,也许。传:流传。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吴潜写于淳祐三年(1243年)元宵佳节观灯时的诗作。诗人对这次观灯盛会盛况,有如下描写和评论。

首联:“玉律韶年夜可怜,金樽彩袖各争妍。”

这是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元宵佳节之夜,天象奇丽,月圆星稀,花灯璀璨如昼如夜,人们赏心悦目,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诗人用“玉律”、“韶天”来形容这个节日,把人间欢乐写得如仙境一样迷人。同时,“玉律”又暗指皇帝的诏书。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的盛况和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当时的心情。

颔联:“群公总是阳春调,处士能开玳瑁筵。”

诗人接着描写了观灯的人群,他们都是朝廷大臣,都穿着华贵的衣服,争先恐后地来观赏灯会,有的还举行歌舞表演,尽情地娱乐。其中有一位叫“处士”的人也不甘示弱,他办起了一个豪华的宴席。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观察入微,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厌倦的情绪,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于民间生活的喜爱。

颈联:“恋栋春星同客聚,窥帘明月向人圆。”

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春天夜晚,明亮的月亮从高楼的窗子里照下来,给楼里增添了许多光彩。这时,一群客人正在楼中欢聚一堂,他们或唱歌,或跳舞,或饮酒,或吟诗,其乐融融,十分愉快。这里的“恋栋春星”和“窥帘明月”都是形容月亮的美丽景象。

尾联:“清歌按出俱新谱,应是周郎意已传。”

最后一句则是诗人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这句意思是说,这些美妙的音乐都是新的曲调,也许是因为听了周郎的曲子而传下来的吧!周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他善于抚琴,弹得一手好琴。在这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和动人。

整首诗词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繁华、欢乐、喜庆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民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情绪,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