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多难一身存,揽尽貂裘夜不温。
带索尚堪吟楚泽,挟符那许过夷门。
音书北阙更新主,涕泪南冠感旧恩。
结发匈奴成白首,至今勋业镜中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一位从闽海返回京城的士兵对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首句“朱总军自闽海归慰之”描述了这位士兵的身份和背景。他是朱总军的部下,而朱总军则是闽海(即福建)的将领。这句话暗示了士兵的归来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朝廷征召或命令。
次句“十年多难一身存,揽尽貂裘夜不温。”表达了士兵在长时间的动荡和困难中依然坚守岗位的情况。这里的“貂裘”指的是珍贵的貂皮制成的衣服,而“夜不温”则描绘了在寒冷的夜晚仍穿着貂裘的情景,突显了士兵的辛苦和孤独。
第三句“带索尚堪吟楚泽,挟符那许过夷门。”反映了士兵在军事上的责任感和勇气。”带索”指代的是武器或者装备,”吟楚泽”可能是说在楚地的湖边咏诵诗歌,”挟符”可能是指持有兵符或者身份证明,表明他是一名忠诚的士兵。然而,这两句话也反映出士兵的无奈和担忧,因为战争使得他的家国无法安宁,他也无法回家团聚。
第四句“音书北阙更新主,涕泪南冠感旧恩。”描述了士兵对朝廷的关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音书”指书信和消息,“北阙”指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更新主”意味着朝廷更换了新的领导或者皇帝,“南冠”则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表示失去尊严和地位的人。这里反映了士兵对朝廷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第五句“结发匈奴成白首,至今勋业镜中论。”总结了士兵一生的经历和成就。“结发”指的是古代男子成年后将头发盘起来并束成髻,象征着开始承担责任和义务,而“匈奴”可能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这句话表明士兵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尽管已经年迈,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军人的一生经历和情感变化。通过对士兵在不同场景下的行动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诗句中的意象和比喻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