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得和璧,居然启秦衅。
宦者荐舍人,持献蹈白刃。
却立竟不前,睨柱久不瞬。
彼负连城约,我以空手进。
明月藏在怀,飘风归何迅。
崤函百万师,敢夺匹夫信。
始著章台名,终善渑池傧。
鼓瑟不能辞,击缶强相引。
一人气奋扬,一国威自振。
犬子成都生,矢心良慕蕳。
【注释】
①览:指魏文帝曹丕《大飨食行》中的“登高能赋,可与言诗”。
②居然:竟然。启:开,引申为“引起”。衅:衅端,祸端。
③舍人:指晋惠帝时宦官董偃。
④蹈白刃:在战场上勇敢地冲上前去。
⑤睨(nì):斜视,侧目。柱:指殿柱。
⑥负:背弃。连城约:指盟约。
⑦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因战国时赵国和秦国在此相会,故名。
⑧章台:即长杨门,汉宫的门名。
⑨善:善于,擅长。渑池傧: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杜回三帅率军攻晋,秦穆公送他们饯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无良弓,不可射远也。”
⑩鼓瑟:比喻弹琴。
⑪击缶:击鼓。缶,古代的酒器。
⑫犬子:谦词,谦称自己的儿子。成都生:指司马相如之子司马伦,字茂伦。
⑬蕳(mào):草名,这里泛指草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史喻今,借古讽今,通过描写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诗的开头四句,写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了被晋国掠去的美女,由此引起晋怀公的猜忌,导致秦晋交战,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接着四句,诗人又写了秦穆公为了报答晋惠公的恩德,用美女贿赂晋惠公的宠臣梁繇,使晋惠公背信弃义的故事。这两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这四句诗通过两个典故来说明一个观点,即“始著章台名,终善渑池傧”,意思是说秦穆公虽然开始因为重金买通了晋怀公,获得了“章台”之名,但后来却因为贪图美色而被晋惠公出卖,终于导致秦国的灭亡,成为天下笑柄。
中间八句,诗人运用了四个典故。这四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这八个典故分别来自《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等古籍。
第一个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赵襄主得楚和之璧于郑,抵楚而骂其使者曰:‘吾王之壁,白玉也,而青涅其琁,以与荆人二十钟耳!’于是还楚宝而归赵城。”“抵”是责备的意思。
第二个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赵王闻秦声乐,使相如奉十二金千斤,赐老上单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第三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及楚成王会遇于邓,楚子飨之,弗礼,重耳固请之,遂厚飨之,侯楚国之待已也。……‘若犹未也,求之不得,若之何?”……”
第四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秦穆公派孟明等人伐晋,孟明退后三十里而驻军,让士兵饱餐一顿后,再进兵。晋文公知道后,便把厨师杀了。“明日,师继至于河上,不熟一簋,以遗逆旅。”
这四个典故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主题。第一个典故代表了诚信,第二个典故代表了忍辱负重,第三个典故代表了知耻而后勇,第四个典故代表了小人之勇。诗人通过对这四个典故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道德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的最后两段,诗人再次运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壹史余笑曰:‘嘻!甚矣,夫造化者复化矣,而不私阿房,不私捉狐。’”第二个典故出自《汉书·艺文志》,“齐桓公好马,薛公谏之曰:‘昔唐成公好猎而薛公谏之以谏虞人,今大王好马,独不为薛公之所乎?’”。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廉洁和忠诚,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来表达他对这两个品质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四个典故来表达诗人对社会道德的担忧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描绘和对人物的评价,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