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试鸣镝,忽见孤飞雁。
一矢铩其羽,遥堕前山涧。
众谓南来鸟,足有帛书绾。
策马往视之,野火新烧栈。

【注释】:

秋风试鸣镝 —— 秋天里,试着放箭。鸣镝,古代用铜做成的响箭。

忽见孤飞雁 —— 忽然看见一只孤独飞翔的雁。

一矢铩其羽 —— 用一箭射它的羽毛。铩,通“铩”,折断。

遥堕前山涧 —— 箭远落在前山涧。

众谓南来鸟 —— 大家说是从南方飞过来的鸟。

足有帛书绾 —— 脚上有用来拴东西的绳子。

策马往视之 —— 骑马去查看。

野火新烧栈 —— 野外刚刚发生过大火,烧掉栈道。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雄浑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巧妙的结构、生动的比喻描写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秋日边塞图景。

首句写在秋高气爽的天气里,诗人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响声,抬头一看,只见一群雁儿在天边疾飞,那叫声仿佛就是一声长叫:“啾啾!”

第二句写诗人听到这声鸣叫后,立刻联想到秋天来了,天气也渐渐变冷了,于是他就拿起弓箭射下一只飞来的大雁。

第三句写这只大雁中了箭,坠落在地上。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箭比作人,把雁比作人,把箭落地比作人被箭射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雁的迅疾和箭的威力。同时,这也表明了大雁已经接近了人类的世界。

第四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与补充。原来这只大雁是从很远的地方飞来的,它身上还带着一些家乡的东西,可能是亲人写给自己的信,也可能是自己写给亲人的信。所以当它不幸坠落时,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说这是一只南来的信使。

第五句写大家议论之后,纷纷猜测这只大雁的来历。有人认为它是从南方飞来的;有人认为它可能带有什么重要的消息;还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从远方飞来的信使。

第六句则进一步解释了大家的观点。原来这只大雁并不是从南方飞来的,而是一种名叫“鸱”(chī)的猛禽,它常常在秋天到来之前先来到人间,给人们带来灾祸。所以大家都认为这只大雁一定是从远方飞来的信使。

第七句写诗人骑马前去察看情况,结果发现这只大雁并不是一只信使。原来它只是一只受伤的大雁,身上带着一张用丝绸绑着的信物。

最后两句写经过这次事件之后,诗人对这只大雁产生了同情之心,于是便骑马去看这位不幸的信使。他看到这只大雁虽然受了伤,但仍然顽强地挣扎着向前飞去,不禁感叹不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