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凉虽世态,不信在同舟。
自去梁间燕,真同水上鸥。
婢原无赤脚,仆已鲜苍头。
亭午炊烟绝,何能免百忧!
绝炊
炎凉虽世态,不信在同舟。
自去梁间燕,真同水上鸥。
婢原无赤脚,仆已鲜苍头。
亭午炊烟绝,何能免百忧!
译文:
炎凉虽然是一种世态炎凉,但是相信我和你我之间有共同的舟。你离开了梁间的燕子,我们真的像水中的鱼和水鸟一样自由。你的婢女原本没有赤脚,我的仆人也已经变得不再像古代那样身穿麻布。中午时分,炊烟已经消散,我们如何能够避免各种忧虑呢?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煌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述一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叹。首句“炎凉虽世态”直接点明了主题,揭示了世间的冷暖变化。第二句“不信在同舟”则表示诗人坚信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尽管面临困境,但仍然相信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诗人以“自去梁间燕,真同水上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分离,如同从天空飞过的燕子和水面上的游鸟,各自寻找自己的栖息地。这种情景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无奈和孤独。
接下来的两句“婢原无赤脚,仆已鲜苍头”则更加具体地描述了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这里的“婢”和“仆”都是古代对奴仆的称呼,而“原无赤脚”和“鲜苍头”则是对这两个人的具体描写。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他们的贫穷和无助,暗示他们在分别时所承受的艰辛。
最后两句“亭午炊烟绝,何能免百忧!”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担忧和不安。这里的“亭午”指的是中午时分,而“炊烟绝”则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困苦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因此,诗人用“何能免百忧”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和不安。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叹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