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烽烟点鬓毛,间关已识两难逃;
黍离社稷无薪胆,草昧朝廷有节旄。
自许孤忠遗海岸,人悲启事失山涛!
临风不尽招魂赋,那忍重看旧佩刀!
【注释】
挽朱闻玄少宰:这是诗人对一位姓朱的闻玄的少宰的挽诗。
极目烽烟点鬓毛,间关已识两难逃:意思是看着远方战火纷飞,烽火照得人鬓发都变白了,而自己又知道在这乱世中难以自保。
黍离社稷无薪胆,草昧朝廷有节旄:黍田荒芜,象征着国家动荡不安,自己虽有满腔忠义之心,却无从施展,如同没有用的东西一样。草昧,指黑暗混乱,朝廷昏暗不明。
自许孤忠遗海岸,人悲启事失山涛:我自认为有一颗忠诚的心,希望能为国捐躯,但可惜的是,这份忠心却无人理解,只能像遗世独立的浪迹天涯者一般。启事,旧时的一种公文。山涛,晋朝名臣,以清正著称,后被诬陷,愤慨自杀。
临风不尽招魂赋,那忍重看旧佩刀!:面对风声,忍不住吟咏着招魂赋(一种哀悼死者的作品),但又怎么能忍心重新拿起这把曾经在战场上斩将夺旗的宝剑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朱闻玄任少宰期间所作。朱闻玄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诗人曾写《赠朱闻玄》等诗赞扬他的忠勇。此诗就是诗人对其去世的哀悼之作。
首联“极目烽烟点鬓毛,间关已识两难逃”,描写了诗人站在烽烟弥漫的边塞,看到战火烧红了大好河山,也看见了自己的白发,知道自己在这烽火连天、战乱不止的年代里难以生存下去。颔联“黍离社稷无薪胆,草昧朝廷有节旄”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无奈。黍离,古代诗歌常用来比喻国家的衰败。这里指的是国家的衰败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黍离”也暗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有满腔热血,但却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像失去了斗志的柴火一样,无所作为。颈联“自许孤忠遗海岸,人悲启事失山涛”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他认为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虽然有着一腔热血,但却没有机会施展。他感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只能像遗世独立的浪迹天涯者一般,孤独地生活。
尾联“临风不尽招魂赋,那忍重看旧佩刀!”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在风中的歌声中挥舞着手中的剑,仿佛在向那些死去的将士们致敬。然而,他却不能再次拿起这把曾经在战场上斩将夺旗的宝剑,因为他知道,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