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浮生恨不晨,浪看风景几番新。
日边红杏皆增色,江上芙蓉未识春。
季子惭无田负郭,范丹甘受甑飞尘。
白头老吏浏阳马,鞭向当年汉辙循。

落落浮生恨不晨,浪看风景几番新。

日边红杏皆增色,江上芙蓉未识春。

季子惭无田负郭,范丹甘受甑飞尘。

白头老吏浏阳马,鞭向当年汉辙循。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解析

  1. “落落浮生恨不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早晨的渴望。
  2. “浪看风景几番新”:形容诗人对世间美景的频繁欣赏,感受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
  3. “日边红杏皆增色”:通过红杏盛开的颜色变化,比喻岁月给人带来的美丽变化。
  4. “江上芙蓉未识春”:指出虽然江上芙蓉美丽,但诗人尚未完全理解春天的意义。
  5. “季子惭无田负郭”:引用春秋时期人物季札的故事,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赏识的遗憾。
  6. “范丹甘受甑飞尘”:引用范丹拒绝富贵、甘于贫贱的行为,表现诗人的高洁志向。
  7. “白头老吏浏阳马”:描述自己虽已白发苍苍却仍像年轻时的官员那样勤勉工作。
  8. “鞭向当年汉辙循”:以汉朝的典故自比,表示尽管岁月流转,但仍会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行。

诗词背景

《次韵自悼》是明朝张天赋的作品,此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价值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述与丰富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创作灵感

可能源于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时光流逝中的美好与遗憾的体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思考。

思想深度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道德理想的坚守。

文化价值

作为明朝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次韵自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也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窗口。

结论

《次韵自悼》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美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