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鸣县斋晚,月满杏花坛。
散帙夜方半,下帷人独寒。
屡看孤烛换,讵闻清漏残。
拥衣待中旦,杂佩已珊珊。

郭上舍读书处

虫鸣县斋晚,月满杏花坛。

散帙夜方半,下帷人独寒。

屡看孤烛换,讵闻清漏残。

拥衣待中旦,杂佩已珊珊。

译文:

郭上舍的书房

在县衙的斋房内,虫鸣声已经响起,月亮也爬上了杏花坛。

书桌散置着书卷,我刚刚进入梦乡,却感觉四周一片寂静。

不时地更换着孤灯,然而却听不到更鼓的声音和滴漏水声的回音。

抱着被褥等待天明的到来,身上的衣服也随着夜色渐渐变得寒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孤独的书斋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郭上舍深夜读书时的寂寞与宁静。

首句“虫鸣县斋晚,月满杏花坛”描绘了书房内的静谧氛围。夜晚,虫鸣声打破了县衙斋房的宁静,而明亮的月光则洒满了杏花坛,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散帙夜方半,下帷人独寒”进一步描述了郭上舍的孤独。他放下了书本,准备睡觉,但整个书房只有他和蜡烛相伴,显得格外冷清。这里的“散帙”指的是展开的书卷,“下帷”则是拉下帘子的意思。

第三句“屡看孤烛换,讵闻清漏残”表达了郭上舍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他不断更换着孤灯,试图驱走黑暗,但清漏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直到消失。这里的“孤烛”指的是孤零零的蜡烛,“清漏”则是古代计时的器具,通常用来计算时间。

最后两句“拥衣待中旦,杂佩已珊珊”则是描述郭上舍等待天明的场景。他抱着被子等待天亮,同时也感受到了身上的衣物逐渐变得寒冷。这里的“中旦”指的是天明时分,“杂佩”则是指各种装饰品或饰品。

整首诗通过对郭上舍书房内的环境、人物和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安静而孤独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于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