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时旱妨麦,我心忧忡忡。一雨幸全收,我心乐沨沨。
忧乐岂以我?实与人天通。譬如诸子心,翕然何来同。

【赏析】

这是一首劝学诗,是诗人在任河南府司户参军时所作。诗人面对自然灾害,想到的是如何防旱抗灾,以利农事生产,并由此而引发出对人、天、心、理的深入思考。

诗的前四句是写四月二十三日他到农方门省视农田的情景。“先时旱妨麦,我心忧忡忡。”说早灾妨碍了麦收,使我忧愁不已。这两句诗把诗人与人民紧紧联系着。他看到旱灾损害农民的利益,便忧心忡忡,担心灾害会持续下去,造成更大的损失。诗人的忧心忡忡正是由于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所决定的。“一雨幸全收,我心乐沨沨。”说一场及时雨使得庄稼得以保全,我为此而高兴。后二句是对前二句的进一步说明。诗人之所以高兴,是因为这场及时雨挽救了农民的损失,使人们免遭旱灾造成的灾难。诗人从关心百姓出发,提出“忧乐岂以我”,即忧乐之情不应由我来决定。接着,诗人又提出一个观点:“实与人天通。”即忧乐之情应与天地相通,它不是我个人所能决定的。诗人认为,他的忧心忡忡和喜不自胜,并不是出于自己个人的得失利害之感,而是出自于关心百姓疾苦的感情。诗人的这种认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情操。

诗中的第五六句:“譬如诸子心,翕然何来同。”诗人用设喻的方法,将人心比作诸子之心,说明人心的喜怒哀乐都是相通相感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哲理思想:人与人的心是相通的,因此人们的忧乐也就是一致的。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状况,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大历三年(768年)夏至前后,当时作者任河南府司户参军,正在巡视农田。诗人站在河岸边向南眺望,只见夹冈门一带一片汪洋,田野里一片汪洋,他不禁想起去年的旱情和今年的水灾;想到去年旱灾给农业带来的危害,今年洪水淹没庄稼的惨状,使他心情沉重。他想到去年干旱严重,颗粒无收,农民们流离失所,他忧心如焚;他想到今年雨水充沛,庄稼得以保全,他喜不自胜。但想到这些,他又觉得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于是他写下了这首《示诸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