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河过义庄,忆昔史子贤,三以义让业,附郭二顷田。
养贤为国桢,有功人不然。又闻溧阳谣,赈饥破什千。
焚券公煤山,允殖王所天。有功蒙不韪,养贤以殖氓。
贪夫多灭义,反为世人怜。三代直道行,天运亦何愆?
嗟亦已焉哉,问天天不言。矢时告来裔,感义同勉旃。
【注释】遵:遵循;过:经过。义庄:义学,指地方上的慈善机构。子贤:指史子贤(字子贤),东汉名臣,曾官至太尉、司徒。三以义让业:三次推让官职给有才能的人。附郭二顷田:在城郊拥有二顷土地。养贤为国桢,有功人不然:培养贤才为国家的栋梁,但功高盖主之人未必得到重用。溧阳谣:相传是溧阳歌谣中的话。赈饥破什千:用赈济饥荒的方式,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公煤山:公开焚烧契约。允殖王所天: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反为世人怜:反而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直道:正直之道。言:说话。嗟亦已焉哉:叹息自己无能为力了。问天天不言:上天不说话。矢时告来裔:向未来告慰子孙。感义同勉旃:感动于仁义而勉励自己。旃(zhān):古代一种头巾,这里指马鞭子。
【译文】我循着河水经过东义庄,想起过去史子贤三次推辞了做高官的职位,在城郊拥有二顷土地,他培养贤才为国家的栋梁。但是功高盖主之人未必得到重用,反而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传说中溧阳的歌谣,就是他用赈济饥荒的方式,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他公开焚烧合约,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然而,他最终反而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感叹自己无能为力了,向未来告慰子孙,感动于仁义而勉励自己。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作者当时任殿中少监,因上疏论谏得罪权贵而被贬为端州司户。诗人经过东义庄时,回忆起旧事,感慨系之,写下此诗。
“遵河过义庄,忆昔史子贤。”诗人由东义庄经过,想到史子贤。史子贤是东汉名臣,曾官至太尉、司徒。他多次推让官职给有才能的人,在城郊拥有二顷土地,培养贤才为国家的栋梁。诗人对史子贤的事迹非常钦佩,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在朝廷中的遭遇:有功高盖主之人未必得到重用,反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种感慨,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矛盾。
“又闻溧阳谣,赈饥破什千。”传说中溧阳的歌谣,是史子贤用赈济饥荒的方式,帮助老百姓度过难关。这一句,又引出了诗人对史子贤的另一种感受:他公开焚烧合约,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种举动,既表现出他的仁德,也表现了他的大公无私。
“焚券公煤山,允殖王所天。”“公煤山”即公共煤山,意思是让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像王一样享受生活。这是对史子贤最深刻的赞誉。而史子贤之所以有这样的举措,是因为他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关心百姓疾苦,希望天下人都能得到实惠。这种情怀,正是他所提倡的“直道”。
他最终反而受到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种反差,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这种现实的残酷性,使得诗人深感痛惜和悲哀。
“贪夫多灭义,反为世人怜。”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虽然被惩罚,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得到了一些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一种讽刺和批判。
“三代直道行,天运亦何愆?”这句是说,从夏、商、周到汉朝,正直的道德一直流传下来,如果上天能听到人们的声音,也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嗟亦已焉哉,问天天不言。”最后两句是说,我已经感到无能为力了,上天也不会再说话了。这是一种无奈和悲叹。
诗人通过回忆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史子贤的敬仰之情,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对那些贪赃枉法的人进行了谴责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公正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