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王正月,望舒忽已圆。
登望凭祥陆,暂辞龙州船。
杭苇始断港,前旌出回峦。
隐见万山中,初翳疑无门。
转忽或有通,上与青空连。
洒落观群山,芙蓉秀晴烟。
烟与山俱淡,心与境相关。
倏然若有得,殊土元同天。

【注释】

①王正月:指正月,农历。

②杭苇:《尔雅》云:“江、河、淮、济之闲,谓之杭。”郭璞注:“杭,水名也,江东呼为芦。”《史记·孝武本纪》云:“江南地广或多雨露,故其民食鱼而嗜咸酸。”此句言望舒忽已圆,犹言望舒忽已圆,即月亮忽然已经圆满了。

③登望凭祥陆:登上凭祥的陆地。

④杭苇始断港:指江水开始在岸边断开的地方。

⑤前旌:指南行队伍中的旗子。

⑥隐见万山中:指在万山中隐隐约约出现。

⑦初翳疑无门:起初似乎被云雾遮挡得看不见路。

⑧转忽或有通:忽然之间似乎有通路。

⑨上与青空连:与青天相接。

⑩洒落观群山:形容远望时群山如在雾中散开一般。

⑾芙蓉秀晴烟:形容群山在晴空下显得秀美。

⑿心与境相关:心境和景色相融合。

⒀倏然:突然的样子。若有得:仿佛有所得。

⒁殊土:不同的土地,指不同的国家。元同天:原是同一个天。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全诗以月亮的变化为线索,描绘了从月初到月满再到日出的整个过程。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自龙州至凭祥道中”点明地点和时间,交代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龙州和凭祥两地之间的道路。次句“望舒忽已圆”描述了月亮的变化,即月亮逐渐圆满的过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第三句“登望凭祥陆”,描绘了登山望远的情景。第四句“暂辞龙州船”,表明作者暂时离开了龙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乘坐船只前往凭祥(今广西崇左市)。第五句“杭苇始断港”,描述了江水在岸边断开的景象。第六句“前旌出回峦”,指前行的队伍中旗帜出现在山间回绕的山峰之上。第七句“隐见万山中”,描绘了万山之中隐约出现的景象。第八句“初翳疑无门”,表示起初似乎被云雾遮挡得看不见路。第九句“转忽或有通”,忽然之间似乎有通路出现。第十句“上与青空连”,与青天相接,意味着视野开阔。第十一句“洒落观群山”,形容远望时群山如在雾中散开一般。第十二句“芙蓉秀晴烟”,形容群山在晴空下显得秀美。第十三句“心与境相关”,心境和景色相融合。第十四句“倏然若有得”,仿佛有所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十五句“殊土元同天”,原是同一个天。最后一句“元同天”重复一遍,强调了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悟。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