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风月与人同,光霁之体无彼我、无终穷。宇宙充塞,流行大通。
风月阅人知多少,人不见风月之始终。尧舜亦在光被中,回视浮云点太空。
千古此明月,万古此清风。风来无迹,月去无踪。口不可授神可融,回也卓尔末由从。
武夷风月匪衣钵,以付洪子得其宗。得之衣钵亦无有,老拳槌碎还穹窿。
辛丑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书于胥江舟中。
【注释】
武夷:今属福建。代券:代付的凭据。洪子歌:指《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说大鹏飞向九万里高空后,忽然坠落下来,掉到泥塘里,泥潭里的乌龟讥笑它,大鹏反问:“你也有翅膀吗?”
【译文】
武夷的山水风景和人一样,光明正大,不偏不倚,没有彼此之分。宇宙充塞,流行通畅。
看山水的人多少,但是看不到山水的始终,就像尧舜一样,他们也被天地之光所笼罩。回视浮云点缀在天空,是那么渺小。
千古的明月,万古的清风,风来时无迹可寻,月去时无踪可寻。口不能传其神妙,只有圣人能理解其精义,而像孔子这样的人也只能赞叹而已,无法跟随学习。
武夷的山水不是衣钵相传,而是传给了洪子得到真谛。得到这些之后也并没有什么,只是拳打棍棒,将其打碎还归于天地。
辛丑年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在胥江上的舟中书写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武夷山的绝句。诗中赞美武夷山的神奇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首句“武夷风月与人同”,写武夷山风光与人间景色相同。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武夷山的风月,不仅与人间景物相融,而且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武夷山风月美景的赞美之情。
第二句“光霁之体无彼我、无终穷”,进一步描绘了武夷山的美丽风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武夷山的风光是那样的美好,以至于它既没有自己,也没有终点,永远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动人。这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风月之美的无限向往和深深陶醉。
第三句“宇宙充塞,流行大通”,则从更广阔的角度来描绘武夷山的自然美景。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整个宇宙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万物都在不断地运行和发展。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武夷山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四、五句分别用“风月阅人知多少”和“人不见风月之始终”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叹。这里的“风月”指的是武夷山的风光,而“人”则是指人类。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美景的无知和浅薄,以及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大自然的呼吁。
第六、七句则通过“尧舜亦在光被中”和“回视浮云点太空”来强调大自然的崇高地位。这里的“尧舜”指的是古代的两个伟大人物,而“光被”则是佛教用语,意为光照大地,普照众生。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自身地位的质疑和反思。
第八句“千古此明月,万古此清风”,则进一步赞美了武夷山的独特之处。这里的“明月”和“清风”都是指武夷山的风光特色。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武夷山独特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永恒追求和向往。
第九、十句“风来无迹,月去无踪”,则从风和月的角度来描绘武夷山的自然美。这里的“风来无迹”意味着风来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月去无踪”则意味着月去时没有留下任何踪迹。这两句诗既形象地描绘了风和月的特点,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武夷山风光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两句“口不可授神可融,回也卓尔末由从”,则是对武夷山风光的一种神秘体验和领悟。这里的“口不可授”意味着口无法传达出武夷山的奥秘,而“神可融”则表明武夷山的奥秘可以融入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精神的一部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武夷山风光神秘的感受和理解,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整首诗以赞美武夷山风光为主题,通过对武夷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大自然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