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障黄河,洛水崩黑石。
方舟载车马,烟雨行人立。
我昔将王命,北渡祠河伯。
兹来复轺传,观者笑曾识。
圣君禹功齐,神龟当复出。
【注释】
过黑石渡:经过黑石渡口。
方舟载车马,烟雨行人立:大船载着马车和马匹,烟雾笼罩中人们伫立。
我昔将王命,北渡祠河伯:过去我曾经奉命去祭祀河神的。
兹来复轺传,观者笑曾识:如今又来传令,看的人笑了,因为曾经熟悉。
圣君禹功齐,神龟当复出:伟大的君王治水之功与神龟一样伟大,所以神龟应该再次出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所作,写于公元840年(唐文宗开成五年)秋天,时诗人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从扬州赴徐州途中过洛阳。此诗为七言古诗,前四句写行经黑石渡口所见,后四句抒发感慨,以议论见情。全诗意境雄浑阔大、气势恢宏,表现了诗人对大江巨浪、风云变幻以及人世沧桑等现象的敏锐感受和深沉思考。
“过黑石渡”二句,写诗人乘船过黑石渡口所见。首联点明地点在洛阳至徐州之间。“邙”,山名。“黄河”,指今黄河。“洛水”,指今洛水。“崩黑石”,即“崩河石”。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河决瓠子后也,自河决温(今河南孟县东),注而为荥(今河南郑州西北)。荥溢则徐(今江苏徐州东南)、邳(今江苏睢宁南)之域皆为海。”这是说黄河改道,从瓠子口向北流,到了荥阳、敖山一带,就向南流入淮海,成为长江的支流了。这两句的意思是:黄河从邙山北面绕过来,洛水也因山崩而改道,水流汹涌激荡,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舟行”二句,写诗人登舟远望所见。“烟雨”,形容雾气迷蒙。“行者”,指随行的官员和百姓。“立”,站。这三句的意思是:我过去受命到黄河祭拜河神,而今我又乘船来到黑石渡口,看着烟雾迷漫中百姓们站着观望。
“我昔将王命”,三字领起下文,表明诗人此次行程的目的。作者在诗中写道:“我昔将王命,北渡祠河伯。”“我将王命”,即我奉王命去祭祀河神。“河伯”,指河神。《史记·封禅书》:“河伯下迎河”,司马贞索隐:“河伯,谓河神也。”河伯,又称河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河神。相传为主管河水、河神、河流、河泊之神。河伯居住在黄河流域,主管黄河及其流域的气象和水事。他的形象多被描述成有牛蹄形状、长有翅膀、身披鳞甲的怪诞形象。在民间信仰中,河伯掌管着河流、降雨、洪水、水灾等等。因此,河伯也常常被视为主宰自然的力量。
“兹来复轺传”,意思是我现在又一次奉命出使。“兹”,代词,指这次。“轺传”,古代一种轻便的车,这里泛指使者。“轺”,古代轻便车;“传”,“使者”。这三句的意思是:这次我又受命出使,看到过往的百姓们在烟雾迷蒙中站立着等待我的归来。
“观者笑曾识”,三句领起后半部分,写诗人观瞻所见。“观者”,指旁观者。“笑”,指嘲笑、讥讽。“曾识”,指以前所认识的人。这三句的意思是:现在那些围观的人却讥笑着认为我以前认识过他们。这一句表面上是在说那些人不理解诗人,其实是在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后悔之情。
“圣君禹功齐”,四句领起最后一部分,表明诗人此次出行的目的。“圣君”,指英明的君主。“禹”,指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功齐”,功绩相等。“神龟当复出”,意思是说神圣的河神应当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神龟”,指传说中能够预测吉凶的神龟。“复出”,重新出现。这三句的意思是:伟大的君王治水之功与神龟一样伟大,所以神龟应该再次出现。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和洛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变迁无常的感慨。同时,这首诗还借对河伯祭祀的叙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