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心曾到,言寻路不迷。
草齐封鬣起,山跌浪痕低。
片石看人拜,孤花奈鸟啼。
夜长谁慰藉,应有鹿门妻。
过金德父墓
相送心曾到,言寻路不迷。
草齐封鬣起,山跌浪痕低。
片石看人拜,孤花奈鸟啼。
夜长谁慰藉?应有鹿门妻。
译文:
离别之际,我们的心都曾经到达过对方的身边,寻找着彼此的足迹,却始终不迷失方向。草地上的草木齐整有序地排列着,就像人们恭敬地为先祖扫墓,山涧中水流跌宕起伏,留下深深的痕迹。我站在石头前,仿佛看到人们恭敬地拜祭,而一朵独自盛开的花儿则无奈地被鸟儿啼声所打扰。夜色渐长,谁能给我带来安慰?我想,我的伴侣应该是住在那鹿门山的那位妻子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与金德父墓地的告别,以及随后夜晚的孤独和寂寞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诗中的“草齐”、“山跌”等景象,生动描绘了墓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在诗歌的结构上,此诗采取了五言律诗的形式,四句一联,每联均由七个字组成,遵循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的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歌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片石看人拜”和“孤花奈鸟啼”,这些细节描绘不仅丰富了诗的画面,还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孤独和寂寞时的心境。夜晚的静谧和深邃,使得诗人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而“夜长谁慰藉?”这句话更是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结尾的“应有鹿门妻”则巧妙地点明了答案,即诗人的妻子,她或许就居住在鹿门山的那个家,是诗人心灵上的慰藉所在。
葛一龙的《过金德父墓》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是对生命、时间和爱情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