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无所好,所好在图书。
藉此传心印,千秋意不虚。
注释:郭生善篆图书,我平生没有特别的喜好,最喜欢的就是图书。借由这些书籍,可以传授我的心印,让千秋万代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图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的作品。诗人通过赞美图书,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平生无所好,所好在图书。
藉此传心印,千秋意不虚。
注释:郭生善篆图书,我平生没有特别的喜好,最喜欢的就是图书。借由这些书籍,可以传授我的心印,让千秋万代的人都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对图书的热爱和敬仰之情的作品。诗人通过赞美图书,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山居杂兴 秋色横川度,终朝自掩扉。已便麋鹿性,不负芰荷衣。有酒山堪对,无官客到稀。愚公真类我,久息汉阴机。 注释 秋色横川度 秋天的景色横跨在河流两岸。 终朝自掩扉 整天都关上门窗。 已便麋鹿性 已经习惯于像麋鹿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不负芰荷衣 不辜负穿荷花衣服的日子。 有酒山堪对 有酒时可以在山中独自对饮。 无官客到稀 没有官员的客人来访。 愚公真类我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不禁岁月苦相侵,细雨开窗祗树林。 - “不禁岁月苦相侵”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侵蚀和压力,无法避免岁月的无情侵袭。 - “细雨开窗祗树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细雨润湿了窗棂,窗外是茂密的树林,给人以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2. 趺坐高随山石并,投踪潜拟海云深。 - “趺坐高随山石并”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盘腿坐在高高的石头上,仿佛与山石融为一体。 -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作者不详。以下是对每句的逐词释义和翻译,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赏析: 1. 寂寂寥寥扬子居,悟来那用五车书。 - 寂寂寥寥:形容环境寂静、空旷。 - 扬子居:指扬雄的住所,这里可能借指诗人自己的居住地。 - 悟来那用五车书:意指不需要过多的学习就能领悟到知识。 2. 春凝池畔莲将茂,绿满窗前草不除。 - 春凝池畔:春天到来时,池水变得清澈,周围的景色也显得更加美丽。 - 莲将茂
【注释】: 奉简朱侍御座师 其三:奉,敬词;简,写诗、写信;朱侍御座,指朱姓的人当了太守,即座师。座师是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这里泛指做官的老师。 曾持三尺驻江城,野鸟山花识姓名:曾,曾经;持,拿着;三尺,古代一尺约合今31厘米左右,这里指代笔;江城,指长江边的古城,这里借指家乡;野鸟山花识姓名,意思是野鸟和山花都能记住我的名字。 白鹭应同贞节白,青螺能及使君清:白鹭,一种水鸟;贞节白
禾川别大哥 驱驰万里旅魂惊,为别相看泪满缨。 去国谩怀乡土念,临歧更怆弟兄情。 书传绝域秋鸿远,梦入荒山夜月明。 归到文江春色好,逢人莫说二难名。 【注释】 禾川: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境内。 “驱驰”句:意思是长途跋涉,旅途中感到十分疲劳。 “去国”句:意思是离开了祖国,思念故乡。 “书传”句:意思是书信传来时是秋天,而鸿雁已飞向远方。 “梦入”句:意思是梦中进入荒凉的高山之上
【解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皓月”二句写诗人与友人离别后在东林寺的所见;“碧天澄霁色”二句写所见之景,“虚谷攒松桧,芳洲剩杜蘅”二句写诗人所感。全诗意境清新,情景相得益彰,是一首情韵悠远的小诗。 【答案】 皓月东林寺 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东林寺(或:月亮高悬)。 来过恰二更 刚过二更时分(或:刚离开二更时分)。 碧天澄霁色 天空湛蓝,晴朗无云。 凉夜卷涛声 夜晚江水波涛阵阵涌起的声音。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长拟求归竟未归,几逢佳节恋春晖。” 注释:长久以来我渴望回到家乡,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每逢佳节之时,我总是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中。 赏析:诗人描述了他长期想要回家却未能如愿,每到节日就沉浸在对美好春天的怀念之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第二句:“争传荆树庭前秀,忍看鹡鸰江上飞。” 注释:人们争相传颂着庭院前的荆树,但我却不忍心看到那些在江面上飞翔的鹡鸰。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不辞蹑屩远寻师,廿载襟怀始一披”,意思是不怕跋涉艰难,远寻座师朱鉴翁。“不辞”“远寻”表明了诗人对朱鉴翁的尊敬、仰慕和向往。“廿载”即二十几年,说明诗人与朱鉴翁师生相别的时间很长。“襟怀”是指胸怀、志向,这里代指诗人自己的抱负、理想。“披”是展开的意思。这两句说:不辞艰辛,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寻访座师朱鉴翁,二十多年来,我始终敞开胸怀,努力实现我的志向。
注释 1. 读书: 指读书、学习或研究学问。 2. 红尘玉案休相侵: 红尘,世俗;玉案,指书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红尘中(指世俗之中),不要干扰书案,即不要过分追求名利。 3. 为爱名山即道林: 名山,指著名的山;道林,道家的山林,比喻修行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热爱自然、追求精神境界而投身于道家的山林修行。 4. 残卷开题珠影遍: 残卷,指残缺不全的书籍。题目,指书名或文章名。珠影
【解析】 此诗为诗人奉简朱侍御(即朱放)的四首诗之一。诗中“桃花未识朝天急”一语暗藏了典故,是说朱放被贬后,诗人不知他是否已到朝廷,故有深意。 “北望齐东眼欲穿”,意思是望着北方,眼睛都快看穿了。这一句写诗人对朱放的思念之情。“其四”表明这是第四首诗。诗人用“眼欲穿”来表达自己对朱放的深切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牵挂与不舍。 “相传击壤独归田”,意思是传说中,一个人在打拍子
舍身岩 万法皆应舍,何论泡影身。 岂因禅定力,久已渡迷津。 注释: 舍身:舍弃自我。 万法:世间万物。 何论泡影身:又何必去计较那些虚幻的事物呢? 岂:难道,表反问语气。 禅定力:指禅宗修习的静坐功夫,使心境达到宁静的状态。 迷津:比喻迷惑、困扰人的困境或错误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出家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他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暂时的、虚幻的,不必过于执着于它们。同时
释义: 突兀群峰耸,凭栏多大意。 道人何所见,心境还俱弃。 注释: 1. 突兀(wù):高高地突起,形容群山高大突兀。 2. 大意(dà yì):指胸怀大志、气概豪迈的意态或神情。 3. 道人: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高望远,俯瞰群山之景时有感而发之作。首句“突兀群峰耸”,描绘了一幅峻峭的群山图卷。群峰高耸,直插云霄,给人一种巍峨壮观的感觉。第二句“凭栏多大意”
注释: 借问觉者是谁,未许我言谈。 过去日华堂之下,只有自己知道温度。 赏析: 《题觉今堂》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句“借问觉者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禅宗的修行者。在这里,“觉者”指的是禅宗的修行者,他们是通过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来达到觉悟的境界。而“谁”则是指那些尚未完全理解禅宗的人,他们在与禅宗的修行者对话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
龙华寺坐 龙华寺,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南朝梁代所建的佛教寺院,以“净土宗”为主流。诗中“龙华寺坐”,指的是诗人在龙华寺静坐冥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华堂闻鸟语 华堂,指华丽的殿堂,通常用来比喻文人雅士的书房或居所。诗中的“华堂闻鸟语”描绘了诗人在华丽的殿堂中聆听鸟儿的啼鸣,这种宁静的场景与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对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欣赏。 隔林送鸡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诗句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现手法、内容特点及作用。 第一句“偶占七首”的意思是:偶尔占有这七首诗。诗人用“偶占”二字,写出了诗人在创作上的偶然性,突出了他的“偶得”之喜,同时表明了作者的谦虚,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第二句“赋性本颛蒙”的意思是:我生来就愚昧无知,性情本不高明。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注】①支离:不整齐。②闲心:指心境宁静、安详。③帝力:皇帝的力量。④倪:通“睨”,看的意思。⑤赏析:此诗以写禅意,表达了诗人学佛参禅的心境。首句是说自己开始学习禅宗,感到十分艰苦,不整齐。第二句说自己心境宁静,与世无争。第三四句说自己的心念和动作,都是皇帝的安排,无需多说,只须看天象,听天由命即可。 偶占七首 初学苦支离,闲心自得师。 纤毫皆帝力,无语付天倪。 注释:刚学的时候觉得很不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