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端不让天台,百尺珠帘映日开。
寄语道人留半榻,功名债了拟重来。
注释: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如同百尺高的珠帘映照着明亮的太阳。寄语道人留下半榻之地,我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
赏析:诗人在游览了鲤湖之后,对这里的风景赞叹不已,认为这里的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他想象着自己在这里留下的半榻之地,寄托着他对于功名的追求和期待。他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
风光端不让天台,百尺珠帘映日开。
寄语道人留半榻,功名债了拟重来。
注释: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如同百尺高的珠帘映照着明亮的太阳。寄语道人留下半榻之地,我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
赏析:诗人在游览了鲤湖之后,对这里的风景赞叹不已,认为这里的风光之美,绝不逊色于天台山的美景。他想象着自己在这里留下的半榻之地,寄托着他对于功名的追求和期待。他打算用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希望能够再次回来。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功名事业的执着追求。
解析: 1. 慧远因陶令:这里提到“慧远”和“陶令”,指的是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慧远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对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陶令”则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以清正廉洁著称。此处可能是指慧远因为陶渊明(陶令)的高洁品格而心生敬意。 2. 高名著昔时:这句诗表达了慧远对于陶渊明在古代就已建立的高洁人格的赞誉。"高名"表示极高的声誉,"昔时"表示过去的时代,整体意思是说
注释: 再经庐山东林寺又用始祖御史公韵赋六首 其一 昔年曾过此,犹记暮春时。 骢马重来日,隙驹三载期。 云闲经雨岫,花发向阳枝。 春草撩诗兴,分青入古池。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人回忆起过去曾经游览过这个地方,而且还记得那是在暮春时节。这句诗通过"昔年曾过此"和"犹记暮春时"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之情。"犹记"一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诗如下: ``` 再经庐山东林寺又用始祖御史公韵赋六首 其四 问道浔阳郡,诸生候几时。 未穷残日兴,仍拟复来期。 霁景酣春意,红芳间绿枝。 山中春社过,飞燕乱差池。 注释: 1. 问道浔阳郡:指的是诗人在浔阳郡(今江西九江)向当地的官员或朋友询问问题。浔阳郡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境内。 2. 诸生:这里指学生、学子。古代的学子们聚集在一起学习
这首诗是诗人在庐山游览时的所作,其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下是逐句释义: 青山如有待,不改昔年时。 重到宁非幸,佳游不负期。 乱云生石罅,一鸟啭花枝。 昨夜知经雨,幽庭水满池。 注释: - 青山如有待,不改昔年时:青山仿佛有灵性,它依然保持着往日的风貌,没有改变。 - 重到宁非幸,佳游不负期:再次来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已经实现了我的计划
赏雪尝新酒,空庭夜色明。 偶因公事暇,聊适片时情。 紫塞烽犹警,黄河水未平。 迂疏无寸补,空有二毛生。 注释:在大雪中赏雪品尝新酿的美酒,空庭显得格外明亮。偶然因为公务的闲暇,我姑且借这片刻的闲暇,抒发一下情感。紫塞(指边塞)上的战火仍然在警备,黄河的水还没有完全平静。自己的见识和才能都十分平庸,没有能够对国家做出任何贡献,只有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 赏析:此诗是诗人在大雪纷飞之时,饮酒赏雪之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雪夜中,品茗赏雪,畅谈世事,慷慨激昂地吟咏的情景。他看到天下苍生仍受冻馁之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然而他也明白,自己虽身处朝廷,却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他的心也充满了悲愤。 首句“赏雪尝新酒”描写了诗人在雪夜里,欣赏着美景的同时,品尝着美酒的惬意。这里的“赏雪”,指的是诗人在雪景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而“尝新酒”则是指他在品尝新酿的美酒时,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
【注释】赏雪:欣赏雪景。尝新酒:品尝新酿的美酒(喻新岁)。霜台:官署中的楼台,因台上积霜而名。散晚衙:散朝后的晚班。杯乾:饮酒尽。风劲:寒风刺骨。回春:使大地回春,即春天来临。讶:惊奇的意思。丰穰:丰收。污邪:指小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雪的诗,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初冬赏雪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首联“赏雪尝新酒,霜台散晚衙”,点题
【注释】 徙(zhu移)倚:徘徊。奇胜:美景。乾坤:天地,指宇宙。霁(jì)时:雨后天晴之时。林峦:指山峦树木。含喜色:充满喜悦之情。新梧:刚长成的梧桐树。碧玉:形容颜色碧绿如玉。幽亭:幽静的亭子。事:景物。瞰(kàn看):远望。清池:清澈的水池。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庐山东林寺观赏自然景色时有感而作,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经庐山东林寺又用始祖御史公韵赋六首其五”
【注释】 赏雪尝新酒,同寅喜盍簪:赏雪时品尝着新酿的酒,与同僚们一同欢饮。盍(hé,合):何;盍簪,指一起饮酒,即“盍饮”之意,古代的一种风俗。 跳珠初淅淅,飞絮渐毵毵(sǎn sǎn):“跳珠”形容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样子,“淅淅”“飘飘”都是描写雪花下落的声音和样子。“飞絮”指飘落的柳絮。“毵”是细长下垂的意思。 高论兼今古,清歌杂笑谈:高深的议论涉及古今中外,清越的歌声掺杂着欢乐的笑谈。
【注释】赏雪尝新酒,吟风集故人:赏赏雪花,尝尝新酒,吟吟风声,聚聚旧友。岁穷虽觉凛,道合亦如春:年尾虽然觉得寒冷,然而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却如同春天。霜鬓年华迈,云扃归梦频:头发已染上白霜,岁月在流逝,但仍然常常梦见自己回到故乡。明年复今夕,未卜更相亲:明年又是一个夜晚,我们能否再次相聚呢?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大雪纷飞的晚上,和朋友们欢聚一堂,喝酒赋诗,抒发感慨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释义: 山色摩空势如齐,时闻幽鸟隔云啼。 新诗吟咏无穷趣,起向琅玕节下题。 注释: 山色摩空(形容山峰的气势):摩空,形容山高耸入云。 时闻幽鸟隔云啼(时闻,时时;幽鸟,指深山中的鸟;隔云啼,隔着云雾鸣叫。):指时时听到深山中鸟儿在云雾中啼叫。 新诗吟就无穷趣(吟咏,朗诵诗歌;无穷趣,无尽的乐趣):意思是说新写的诗歌充满了无尽的乐趣。 起向琅玕节下题(起,兴起,指写诗;琅玕,指美玉;节,节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湍、撼、琅玕、清。 【答案】 寒流几派泻层湍,声撼长空去不还。夜半忽惊清梦觉,却疑风雨响琅瑿。译文:寒冷的江水从几处急流奔泻着
```plain 帘卷珠宫月满床,清风细细袅炉香。 病躯无计堪调摄,安得还丹一粒尝。 赏析: 黄仲昭的《鲤湖纪游十首和先辈龚司训韵》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景。诗中“帘卷珠宫月满床”形象地描绘了夜幕下珠帘般的月光洒满房间的情景,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清风细细袅炉香”则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如此美好的夜晚,诗人却因病无法外出游玩
《明妃词六首》是明代诗人黄仲昭创作的一组组诗,共六首。这组诗以历史人物王昭君为题,描绘了她的一生及其与汉元帝、匈奴单于之间的关系。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赏析: 1. “愁抱琵琶别玉除”:这句话描述了王昭君在告别皇宫时的情景。她抱着琵琶(一种乐器),在宫廷中离开。这里的“愁”字表达了她的忧伤和不舍,而“玉除”则指代皇宫中的一处地点。 2. “可能谈笑镇西都”
诗句:风起遥天满面沙,举头何处望中华。 译文:一阵大风刮过,满天飞沙,抬起头却看不到任何中国的身影。早知道被画师误认为是美女而嫁给了匈奴,还不如在巫山的百姓家生活。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仲昭所作《明妃词六首》中的第二首,描绘了王昭君被迫远嫁匈奴的悲惨遭遇。诗中通过风起漫天黄沙的景象,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风起遥天满面沙,举头何处望中华”这句诗
诗句原文: 长拟承恩老汉宫,谁知骑马出秦中。 只缘命薄应无怨,圣主何须杀画工。 注释解释: - 长拟:常想着 - 承恩:承受皇帝的恩宠、恩赐 - 老汉:指年纪大的人 - 谁知:没想到 - 骑马出:从马背上走出 - 秦中:泛指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指长安或洛阳等古都 - 只缘:只是由于 - 命薄:命运不好,命运不亨通 - 应无怨:或许不会怨恨 - 圣主:皇帝 - 何须:为什么不需要 - 杀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