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自是云水踪,一瓶一锡西复东。
参禅游遍京华寺,忽忆故乡天外峰。
满空凉露洗残暑,木杯晓发长河渚。
吹醒禅心苹蓼风,惊残诗梦梧桐雨。
一夜苍松偃故山,丛林法侣应知还。
遥想山中旧猿鹤,相迎已出苍松关。
【注释】
上人:对和尚的敬称。自是云水踪:自命超脱尘世。瓶:僧人行囊。一锡,即锡杖,佛教中用以拄行的器具。西复东:指从长安到洛阳。参禅:参究佛理。京华寺:指京城长安附近的寺庙。故乡:指故乡的山。天外峰:指故乡的山峰。木杯:僧人用的碗。长河渚:地名,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在此地南流,故以长河为名。吹醒:使酒意清醒。苹蓼风:泛指秋风秋雨。惊残诗梦梧桐雨:指诗人因思乡而作的诗中有“秋风吹梧桐,露冷伤桐叶”,又因思念家乡而作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句。苍松偃故山:诗人怀念故乡时想到的景物有苍劲的松树和故乡的山。应知还:应该知道诗人要回来了。
【赏析】
此诗作于元宗至正四年(1344)春。石庵僧本寂归饶州时,作者送别他,并写下这首诗赠给他。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开头二句写石庵僧本寂去留不定,像云水一样自在,随处可去,到处可留。首句中的“上人”二字,点明本寂身份;次句中的“一瓶一锡”三字,说明本寂行囊中只有一壶清水,一根锡杖,足见行脚僧的生活清苦。两句用“自是”、“西复东”等词,写出了本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脚生活。
第三句写本寂参禅悟道。这一句承前二句而来。由于僧本寂是出家人,所以他参禅游历的地方都是一些名寺古刹。第四句写本寂忽然想起故乡的天外岭。这句与第三句相照应,写僧本寂参禅悟道后,突然想起了故乡的山水风光。
第五、六句分别写日间和夜间的所见所感。第六句写白天所见,第七句写夜晚所感。这里所说的“凉露”是指清晨露水,“木杯”指僧人用的碗。“晓发长河渚”意思是说早晨在长河的边沿上起程出发。“长河”“河渚”都是地名,在今河南省境内。这两句写的是石庵僧本寂在长河边沿上晨行的情景。
第八句描写秋天的景象。“苹蓼风”就是秋风秋雨。这句的意思是说秋天的风吹过,使人醒来,仿佛把诗人那被酒意搅浑的头脑清醒了过来。“惊残”一词,既形容秋风秋雨之猛烈,又表现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怅然若失之感。这一句是写诗人在长河边沿上晨行之后,突然被秋风秋雨惊醒的情景。第九句写诗人自己。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秋天的风吹过,吹醒了诗人的禅心,使他回忆起家乡的山川风物,从而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感触。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夜过后,诗人梦见故乡的山丘已经平伏,树木也已经凋零,这时树林里的法侣也该知道,诗人要回来了。“遥想”一词,既是诗人对自己即将回家的一种设想,又是他对故乡山林的一种深情的回忆。这两句是写诗人在梦中梦见故乡的情形,也是诗人对故乡山丘和林木的深切眷恋,同时也是诗人对自己即将回到故乡的一种期待。
这首送别诗写得朴素自然、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