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后薇花一两丛,晓来迎旭见新红。
调和岂足三春雨,绰约先夸四月风。
喜气谩传清似水,衰颜谁信过于翁。
枝头树底空相惜,送我扬旌几片东。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堂后薇花一两丛,晓来迎旭见新红。
调和岂足三春雨,绰约先夸四月风。
喜气谩传清似水,衰颜谁信过于翁。
枝头树底空相惜,送我扬旌几片东。
下面是这首诗的译文:
堂后的紫薇花只有一两丛,清晨迎接朝阳时,可以看到新红绽放。
调和怎能满足三春雨的需要?紫薇花的绰约姿态早已超过四月的风。
喜气常常像清凉的水一样传遍,但谁能相信这衰老的容颜?
树枝底下我们只能相望,送你扬起的旗子有几片向东飘扬。
诗句注释:
- 堂后:指的是房屋后方的地方。
- 薇花:一种植物的名字,这里泛指花朵。
- 一两丛:数量词,表示数量不多,此处可能意味着紫薇花稀疏。
- 晓来:早晨。
- 迎旭:迎接初升的太阳。
- 新红:新的红色,通常指花的颜色,这里特指紫薇花。
- 调和:这里可能是比喻,意指春天雨水的滋润。
-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
- 绰约:形容姿态优美,多用于女子,也可以用来描述自然景色的美好。
- 四月风:通常指的是夏季的风,这里可能暗指某种季节特有的气质或特征。
- 喜气:喜悦的气息,可能指阳光明媚、心情愉快等。
- 清似水:清澈得如同水一般。
- 衰颜:衰老的面容或形象。
- 扬旌: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旗帜,这里借指官员离去的意思。
- 东:方位词,指东方,这里可能是指送别的地方。
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紫薇花的美丽与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紫薇花作为时间的见证者,不仅美丽而且短暂,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的存在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紫薇花的娇艳与生命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紫薇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于自然美的感受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