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方帽小低回,兴在看云晚閤开。
篱下自要黄菊笑,眼前无复白衣来。
独怜野性同皇橘,尚忆江天对蜡梅。
却望德星何聚所,持觞曾许一登台。
【注释】
杖藜方帽小低回:拿着拐棍,头戴方巾。
兴在看云晚阁开:意趣在于观赏云彩和夕阳。
篱下自要黄菊笑:自己喜欢菊花,想要它来开。
眼前无复白衣来:眼前已经没有白衣人了。白衣指诗人的友人,这里指隐士。
独怜野性同皇橘:只怜悯这野生的橘子和皇家的橘不同。
江天对蜡梅:江水天空与蜡梅花相对照。
却望德星何聚所:回头看看那星宿中的福星聚集在哪里。
持觞曾许一登台: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赏析】
郊园晚瞩怀天游坡山二首,作者借景抒情,抒写了隐居生活的孤寂、清冷,也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诗中用“杖藜”、“方帽”写出了诗人的闲适;“篱下自要黄菊笑,眼前无复白衣来”,抒发了他孤独寂寞的情感;“独怜野性同皇橘,尚忆江天对蜡梅”,则表现出他向往隐逸生活的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田园诗,全诗写景清新,意境幽远,情调悲凉。
第一句“杖藜方帽小低回”,写诗人拄着拐杖,戴着方帽,悠然自得地漫步于郊外的小路上。“杖藜”是手扶藜杖,即竹简或木杖,古代隐者常用以行走。“方帽”是方顶的帽子,这是说诗人不拘形迹,不问世俗。“低回”,徘徊流连。这两句的意思是:拄着拐杖,头顶方巾,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小路上。
第三句“篱下自要黄菊笑”,写诗人在篱笆下边欣赏到黄菊盛开的景象而感到喜悦。“篱下”是篱笆旁边,“黄菊”是指黄色的菊花,“笑”是动词,意为欣赏、高兴。这一句的意思是:我欣赏到篱笆边的黄菊开放,心里感到高兴。
第四句“眼前无复白衣来”意思是:眼前已经没有白衣人了。“白衣”指隐士,这里泛指隐士。这一句的意思是:现在隐士都已经离去了。这两句的意思为:现在我欣赏到篱笆边的黄菊开放,心中感到高兴,但是已经没有隐士前来与我一起欣赏了。这两句的意思是,现在我已经欣赏到篱笆边的黄菊开放,心中感到高兴,但是已经没有隐士前来与我一起欣赏了。
第五句“独怜野性同皇橘,尚忆江天对蜡梅”,写诗人怜惜这些野性的植物,同时想起江天对蜡梅的情景。“野性”指的是野生性,“皇橘”是皇家的橘子,“野性同皇橘”意思是野生的植物也有皇家的橘子一样的品质,这里的“野性”并非贬义,而是形容其自然、纯朴的特性;“江天对蜡梅”意思是江水天空与蜡梅花相对照。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只怜爱这些野生植物,同时想起江天对蜡梅的情景。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只是怜爱这些野生植物,同时想起江天对蜡梅的情景。
第六句“却望德星何聚所”,意思是回头看看那星宿中的福星聚合在那里,“德星”指道德之星,“聚所”是聚集的地方。这一句的意思是回头看看那星宿中的福星聚合在什么地方。
第七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为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觞”是酒器,“持觞”是举杯喝酒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八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九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一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二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三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四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五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六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七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八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十九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一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二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三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四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五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六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第二十七句“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尾联点题,表明自己的志向:“持觞曾许一登台。”意思是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
这首五言绝句,从开头写到结尾,都是写诗人在郊园中赏菊的情景和感受。前六句写诗人在郊园中赏菊,后四句写诗人因看到菊花而想到隐士的离开,又因看到菊和蜡梅而思念江天。最后两句表明诗人的志向:曾经举起酒杯许诺登上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