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江上亭,乐矣泉中水。
挹泉识亭名,定心亦泉理。
涓涓靡晦明,混混无终始。
静定蓄天光,畴能测兹泛。
野猿啼向人,老衲卧隐几。
至人独冥会,对此屡徙倚。
未论涤尘嚣,酌之等石髓。
云何柴桑诗,乐饥忘此止。
我诵泉亭篇,惕然悟深旨。
长歌震林木,大啸惊鸟起。
安得定心者,来共挹崖泚。
【注释】
①峡山:指四川奉节县的瞿塘峡。飞来寺:在峡山上,相传是晋朝僧人昙壹所建。
②江上亭:在江边。乐矣泉中水:乐水即乐泉,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③挹(yì):舀取。泉:泉水。识:辨认。
④定心:佛教语,指静心。亦:也。泉理:泉的规律。
⑤涓涓:细流不断的样子。靡(mí)晦明:无休无止地变化、显现。混混:水流不停的样子。
⑥天光:自然之光。
⑦野猿啼向人:猿猴因听到人的脚步声而啼叫。
⑧老衲:和尚。卧隐几:盘腿打坐。
⑨至人:得道高僧,道家称悟道者为至人。独冥会:独自冥思,领会。
⑩屡徙倚:多次徘徊、留恋。徒,同“途”,行。
⑾柴桑诗:陶渊明《饮酒》其五首之一。陶公此句意谓,我吟诵着陶渊明《饮酒》其五首之五的诗句,内心顿觉警醒。
⑿长歌震林木:高声吟诵。大啸:大声呼喊或啸叫。惊鸟起:使鸟惊起,比喻声音洪亮有力。
⒀安得:何处能够找到。定心者:有定心的和尚。来共挹崖泚(cǐ):请他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这清泉之水。挹,舀取。崖泚:山崖上的泉水。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隐居夔州期间。诗人以“峡山飞来寺”开篇,点出了自己身处之地——三峡中的瞿塘峡口。接着诗人描绘了峡山上的“飞来寺”,并表达了对寺院的喜爱之情,同时暗含了自己对出世生活的向往。第二联中,诗人用“乐矣泉中水”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之情,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感受。
诗人通过对泉水的描述,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第三联诗人将目光转向了自然景象,描述了泉水的清澈、流淌不息以及变幻无常,以此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第四联则通过“静定蓄天光,畴能测兹泛”两句,表达了自己对禅理的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静心修炼,才能领悟到禅理的精髓。
在第五联中,诗人再次提到了自然景象,但这一次他关注的是鸟儿。他认为只有在聆听鸟儿啼鸣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第六联诗人又回到了自然景象的描绘,但他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寺庙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寺庙的喜爱之情。第七联则是全诗的重点之一。诗人以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作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悟和顿悟。他认为只有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时,才能真正领略到生命的真谛和美好。
第八联诗人再次回到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但他的视角又发生了变化。他将注意力放在了寺庙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寺庙的喜爱之情。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诗人通过结尾两句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静心修炼,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这也表明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