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鹳飞来圜树梢,看他春到便衔巢。
显庭常若俨宾际,幽世必须藉白茅。
心果合天真浩浩,狂非作圣但嘐嘐。
会教身世全无我,方寸才能免物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次绪山韵五首》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鹳鸟为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

双鹳飞来圜树梢,看他春到便衔巢。(双鹳,指两只鹳鸟)
这首诗的第一句描述了两只鹳鸟飞翔在树木的枝梢上的情景。这里,鹳鸟被赋予了灵性和美感,它们在空中自由翱翔,仿佛在欣赏春天的到来。第二句则描绘了一只鹳鸟在春天到来之际准备筑巢的情景。这里的“春”代表生机勃勃的季节,而“衔巢”则暗示着新生命的诞生。

显庭常若俨宾际,幽世必须藉白茅。(显庭,指显赫的庭院;俨宾际,意为端正地对待宾客)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鹳鸟的形象,以及它们在庭院中的生活状态。鹳鸟在庭院中显得非常庄重,它们端庄地对待客人,就像古代贵族对待宾客一样有礼貌。这里的“显庭”代表着尊贵的地位,而“须藉白茅”则意味着需要借助纯洁无瑕的品质来彰显自己的地位。

心果合天真浩浩,狂非作圣但嘐嘐。(心果,意为心灵纯净;嘐嘐,意为高亢激昂)
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鹳鸟心灵的纯真和高远。它们的内心像天地一样宽广、浩瀚,不受世俗的干扰。这里的“心果”代表了纯洁无暇的心灵,而“嘐嘐”则表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气质。

会教身世全无我,方寸才能免物交。(会教,意为能够教导;方寸,指内心;免物交,意为避免与他人交往)
最后一句则是这首诗的结论。鹳鸟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导人们应该摒弃物欲,保持内心的清净。这里的“会教”意味着能够传授智慧,“方寸”指的是内心,而“免物交”则是指避免与人产生纠葛。

赏析:
这首诗以鹳鸟为喻,通过对鹳鸟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鹳鸟在庭院中端庄地对待客人,体现了其高贵的身份地位。同时,它们心灵的纯净和高远也让人感到震撼。诗中的“心果”、“嘐嘐”等词语,都富有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