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纷纷变态多,谁怜世道日颓波。
百年事业真难措,半隙光阴亦易过。
川上月临悬细饵,墙头雨倒整烟蓑。
乐游却恐归豪放,渣滓须先向此磨。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他以豪放派词人的身份著称。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次绪山韵五首
眼底纷纷变态多,谁怜世道日颓波。
注释

  • “次绪山”: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时期所作的一首诗。”次绪山韵”可能指的是这首诗的韵脚。
  • “眼底”:这里指诗人眼前所见的景象。
  • “纷纷”:形容景象杂乱多变。
  • “变态”:指事物的变化无常。
  • “日颓波”:比喻世道衰败,如同日落时的波涛。
  • “谁怜”:表达一种感慨,询问谁能够同情这种变化。

百年事业真难措,半隙光阴亦易过。
注释

  • “百年事业”:形容长远的事业或目标。
  • “真难措”:表示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
  • “半隙”:这里可能是指时间的流逝,“半隙光阴”意味着时间过得很快。
  • “亦易过”:表示虽然困难但时间过得快,容易过去。

川上月临悬细饵,墙头雨倒整烟蓑。
注释

  • “川上”:指河流之上,暗示诗人所处的位置或心境。
  • “月临”:月光照耀。
  • “悬细饵”:用来形容月亮挂在天空的样子。
  • “烟蓑”:蓑衣被雨水打湿后形成的一种雾气。

乐游却恐归豪放,渣滓须先向此磨。
注释

  • “乐游”: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享受生活的乐趣。
  • “却恐”:担心、害怕的意思。
  • “归豪放”:回到豪放不羁的生活方式。
  • “渣滓”:这里可能是指生活中的琐事或者烦恼。
  • “须先向此磨”:意思是必须通过这些琐事来磨练自己。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特定情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眼前的景色和感受,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事业和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悟。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