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纛龙斿拂曙烟,即随清跸下遥天。
衮衣日月宫墙里,冠盖风云俎豆边。
环壁波光摇宝扇,閟坛花气绕金悬。
青衿际此欢无极,共播皇休入诵弦。
【注释】豹纛:即“龙旗”,是皇帝所乘的车。龙斿:指车前的流苏。拂曙烟:拂动着曙光。清跸(zhì):清闲无事。遥天:指高远的天空。宫墙里:指天子的宫殿之内。冠盖:指官吏的仪仗。俎豆:祭器。环壁:环绕的墙壁。青衿:指读书人。皇休:皇恩。
【译文】
在清晨,皇帝乘坐龙旗之车,驾临太学。我随从皇帝车驾到太学恭赋一律。
龙旗拂晓,在朝霞中冉冉升起,龙旗上的流苏随风飘扬,犹如神龙腾飞。
皇帝的车驾在清静的路上缓缓前行,车上的官员们穿着朝服,头戴官帽,仪仗簇拥,祭祀用的牲肉陈列于俎上。
四周的墙壁环绕着,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殿内的香烟缭绕,仿佛花气扑鼻,香气四溢。
年轻的学子们站在台阶下,欢欣鼓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好像要飞入云端一样。
他们共同传播着皇家的恩泽,让这美好的时光流传千古。
【赏析】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随驾至长安城西的太学,观览了壮丽的宫殿、宏伟的建筑以及盛况空前的礼仪活动,有感而作。全诗以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描绘了一幅宏大壮观的太学图景。诗人对唐代太学的盛况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并由此表达了自己对盛世太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联写景,点明时令,交待了太学的所在地。“拂曙烟”三字,既写出了太学所在地晨曦微明的景象,又写出了太学所在地位于京城之西这一事实。“即随清跸(chì)下遥天”五字,既写出了皇帝车驾的雄壮气势,又表现了作者随驾出行时的欣喜心情。
颔联描写了太学的庄严雄伟景象。“衮衣”两句,既写出了天子所居之处富丽堂皇,又写出了百官仪仗的整齐严肃。“冠盖风云俎豆边”一句,既写出了太学内文武百官的盛大场面,又写出了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颈联则进一步写太学的壮丽景象。“环壁”两句,既写出了太学生员们围绕墙壁站立的情景,又表现了他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的心情。“青衿”两句,既写出了太学生员们年轻英俊的形象,又表现了他们对皇帝的敬爱之心。“共播皇休入诵弦”,既写出了太学生员们乐于传扬皇帝的恩德,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盛世太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青衿际此欢无极”一句,既写出了太学学生们的喜悦心情,又表现出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共播皇休入诵弦”一句,既是诗人对太学学生的祝愿,也是对盛世太平生活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