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籁萧萧惬远游,青山当夏却疑秋。
即看天阙参差近,已觉星槎汗漫浮。
室里静观孤塔影,阶前清挹大江流。
咏归亦是城南路,不道张衡有四愁。

《与养斋宗伯同年登牛首山》赏析

黄佐(1490-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学者和诗人,其诗作《与养斋宗伯同年登牛首山》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抒情之作,通过描绘登牛首山的景象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的第一句“风籁萧萧惬远游”,以风声起兴,描绘了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旅行氛围,使人仿佛随着诗人的脚步,穿越到那远离尘嚣、静谧的自然之中。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声音的描写,不仅让景物活了起来,而且传达了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青山当夏却疑秋。”这一句则是对季节更迭的细腻捕捉,将夏日的青山与秋天的景致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诗人在享受着夏日的美好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变迁,引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句子中,“即看天阙参差近”和“已觉星槎汗漫浮”,则转向了更为宏观的宇宙和星辰。通过对天阙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天地之大无垠的敬畏感;而星槎的漂浮,则象征着个人渺小与宇宙浩瀚之间的对比,引发出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

诗的最后一部分,“室里静观孤塔影”,转入了静态的描绘,孤塔在室内显得格外清晰,它的影子投射在地板上,形成了一幅安静的画面。这种场景的营造,既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也是内心宁静的象征。而“阶前清挹大江流”,则转换了视角,从室内走向户外,江水的流动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而又层次分明,诗人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四季变换、天空星辰以及自然与人的情感的交织,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中蕴含的哲理思考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登山之旅,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在阅读黄佐这首《与养斋宗伯同年登牛首山》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更能体会到那份超越时空的哲思。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省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