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春尽动鸥波,树色山光雨后多。
老去无官能自在,醉眠江阁听渔歌。

【题解】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当时诗人正隐居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湓浦,即浔阳江边。

柴门:指柴门小舍。春尽:春天过去了,这里暗指诗人年老已去。鸥波:指鸥鸟在水中游弋。树色山光:指树木的颜色,山的颜色,雨后多:雨后更显得绿树苍翠,山色空蒙。能自在: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乐趣。醉眠:指沉醉于自然景色中,不知不觉睡过去。江阁:江边的亭子;阁。渔歌,渔人唱的船歌。

【注释】

①柴门:指柴门小舍。②动:引起。③鸥波:指鸥鸟在水中游弋。④树色:指树木的颜色;⑤山光:指山的轮廓。⑥无官:没有官职的人。⑦自在:能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乐趣。⑧醉眠:指沉醉于自然景色中,不知不觉睡过去。⑨江阁:江边的亭子;⑩渔歌:渔人唱的船歌。

【译文】

柴门之外,春意已尽,鸥鸟在水面上游弋,雨后的山林更加苍翠。我老了,没有做官的烦恼,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乐趣,喝醉了,就睡在江边亭子里,听到渔夫们唱歌。

【赏析】

首句“柴门春尽动鸥波”,写景入微,生动传神。柴门是作者所居,春尽则意味着作者已到暮年,而暮年最易引发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春日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而到了春天结束之时,一切都归于沉寂,唯有鸥鸟还在空中翱翔,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已经过去,新的一季又将开始。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深沉的哲理和感慨。诗人以鸥鸟为引子,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颔联“树色山光雨后多”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天晴,万物复苏的景象。此时,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大地,山林的色彩更加鲜明,给人一种清新、明净的感觉。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这一景象之上,而是转而思考人生。他想到自己已到暮年,如果没有官职的束缚,或许可以像鸥鸟一样自由地飞翔,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多”字用得极为巧妙,它既形容了雨后山林色彩的丰富多样,也暗示了人生经历的丰富多彩。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颈联“老去无官能自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他感叹自己已到暮年,失去了官职的束缚,却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烦恼和焦虑。在这里,诗人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鸥鸟相比拟,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深感叹。同时,他也借此反衬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坚持。

尾联“醉眠江阁听渔歌”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他选择在江边的亭子中醉眠,聆听渔夫们的歌声。这里的“听”字不仅描绘了诗人陶醉于音乐之中的状态,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而渔夫们欢快的歌声,更是给诗人带来了一种愉悦和满足感。他仿佛听到了生活的真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诗人用词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启示和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