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三十万,总为筑城来。
挥泪无乾土,舂声起旱雷。
春闺人入梦,霜碛骨吹灰。
万古长城下,愁云暗不开。

悲长城

征夫三十万,总为筑城来。

挥泪无乾土,舂声起旱雷。

春闺人入梦,霜碛骨吹灰。

万古长城下,愁云暗不开。

译文与注释: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宏大的长城建设场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与人民苦难的双重忧虑,展现了边塞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征夫的艰辛劳动、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以及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赏析:

此诗以“悲长城”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长城修筑的辛劳和边防将士的同情。全诗四句,每一联都紧扣长城这一主题展开:

  1. 第一联:“征夫三十万,总为筑城来。”
  • “征夫三十万”形象地描绘了长城修筑队伍的规模之大,三十万是夸张的数字,表明了修建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众多人力的投入。
  • “总为筑城来”则揭示了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为了防御外敌,保卫国家的安宁。这里的“总”字加强了这种目的性,强调了修建长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 第二联:“挥泪无乾土,舂声起旱雷。”
  • “挥泪无乾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辛酸和无奈。他们挥洒着泪水,却没有任何可以擦拭的工具,这既反映了环境的恶劣,也表现了战士们的辛劳和情感。
  • “舂声起旱雷”形容了在没有雨的情况下,人们用工具舂米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突出了艰苦劳作的氛围和环境条件。
  1. 第三联:“春闺人入梦,霜碛骨吹灰。”
  • “春闺人入梦”描述了春天时,家中的人还在梦中就被叫醒去工作的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战火中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的无奈。
  • “霜碛骨吹灰”则进一步描绘了边疆地区的严酷气候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状态。霜冻覆盖的土地和风吹过的沙砾让人难以生存,骨瘦如柴的士兵只能忍受这样的艰苦环境。
  1. 第四联:“万古长城下,愁云暗不开。”
  • “万古长城下”指代的是那些历经沧桑依然屹立不倒的长城,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民族的坚韧。
  • “愁云暗不开”则是诗人情感的象征,表达了他对长城下百姓生活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这里“愁云暗不开”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暗示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修筑过程中的场景描绘和个人感受的抒发,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战争、边疆、人民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同情。同时,诗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时代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