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瑟瑟吹寒莎,野笛如啼又似歌。
砍竹定遇武昌老,抆泪尚咽湘江蛾。
鱼龙欲睡移深浦,鸿雁惊飞掠远波。
试问当年白司马,琵琶幽怨较谁多。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西风瑟瑟吹寒莎:“西风瑟瑟”形容西风吹来时的声音,“吹寒莎”则描绘了西风吹过寒冷的莎草的情景。这里的“瑟瑟”一词,既表现了秋风的细微声响,也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野笛如啼又似歌:野笛发出的声音既有像哭泣一样的哀婉,又有像是歌唱的欢快。这种对比强烈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了笛声的复杂情感和生动形象。
- 砍竹定遇武昌老:这里通过“砍竹”的动作,暗示了作者在秋天或某个特定时节来到此地,而“武昌老”则可能是指当地的老人或长者。这样的描写既增添了画面感,也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 抆泪尚咽湘江蛾:此处的“抆泪”是擦拭眼泪的意思,“湘江蛾”则指的是栖息在湘江边的水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之情。同时,这也与前一句中的“野笛”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 鱼龙欲睡移深浦:鱼龙本应活跃在水面上,但此刻却似乎想要入睡,移向了更深的水域。这里的“欲睡”和“移深浦”都传达了一种慵懒和平静的状态,与前面的动态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鸿雁惊飞掠远波:鸿雁因感受到危险而惊慌失措地飞起,掠走了远方的水波。这句诗不仅描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还通过鸿雁的行为,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对于未知的恐惧和警觉。
- 试问当年白司马:这里的“白司马”很可能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人在询问当年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琵琶曲《琵琶行》中蕴含了多少幽怨之情。
- 琵琶幽怨较谁多:通过比较白居易和自己的音乐感受,诗人感叹自己的琵琶曲更加充满了幽怨之情。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出他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浔阳江闻笛:直接点明了题目,即在这里听到的笛声。这不仅是地点的指示,也是全诗的开端和背景设定。
- 西风瑟瑟吹寒莎:重复前两句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秋风的凛冽和秋日的萧瑟气氛。这样的开头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充满情感和视觉画面的背景。
《浔阳江闻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画面感的诗歌。通过对秋风、野笛、砍竹人、长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邓云霄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使人不禁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