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遥不费相思,草次俄逢六日期。
乡国愁缘烽火隔,舟车情为水云移。
鸟因花信开偏好,魔入诗脾懒莫支。
社事可容秋再问,未须归棹各天涯。

【注释】

社集,古代民间定期举行的集市。何子观,即何子瞻,名端友,苏轼的好友。六日,指阴历六月六日,传说这天牛马蛇虫不食人间烟火。花信风,花开之候。魔入诗脾,指诗思枯竭。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四年(1070)六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与友人何子瞻同游西湖。

开头二句说,听到何子瞻在西湖边吟咏《和何国博喜雨》一诗,我不禁高兴而笑。“遥”字,说明相隔很远。“草次”指野草之间,也指荒郊野外。“俄逢六日期”是说何子瞻到得正好赶上阴历六月六日,也就是传说中的“六日”,据说这天牛马蛇虫都不食人间烟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就是从这句诗中化出来的。

三、四句写友人到来后的情景。乡愁因烽火而更甚;舟车之情被水云阻隔。“情为”即“情系”,“水云移”,比喻舟车行色匆匆,不能久留。

五句承上而来,说鸟因花儿开而更喜欢鸣叫,人则因诗思枯竭而懒于写作。“花信风”、“诗脾”,即“花信风开”、“诗脾懒莫支”,都是用典。“花信风开”出自杜牧《早雁》:“故园池阁寻常见,何事今年特别来?”这里的“见”,指见到或听说。“花信风”即花信风初起之时,花开之候。“诗脾懒莫支”,指诗思枯竭,没有一点写作的欲望。这是对前面“诗脾懒莫支”的具体解释。

六句写自己与友人分别的情景。“社事”指秋收后的祭祀活动。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容秋再问”,意思是说:这次聚会之后,我们还可以再见。“未须归棹各天涯”,意思是说:也不必急着要回家了。这两句是说,即使我们以后要分别,也不要紧,因为我们还可以有机会再次相聚。这是全诗的结尾部分。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的惜别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