毬石狮岩势欲吞,霸图雄业一丘存。
登坛结士先刑赏,倚剑观星识至尊。
荒冢有花开二月,断碑无字落孤村。
东南半壁今还古,赤帜何人候虎门。

【解析】

此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据史载,李攀龙曾与杨维桢、徐渭等人交往甚密,他们经常相互切磋诗文。这首诗是作者在登坛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过东莞伯墓”,东莞伯墓即东莞伯墓园,位于广东东莞市虎门镇沙角村。东莞是岭南四大名郡之一,素有“南国雄镇”之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县治于东莞城,至明崇祯末年(1644年),东莞一直是广东省的政治中心。东莞历史上曾是军事重地,其军事地位一直非常显赫。东莞伯墓园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规模宏大。

“毬石狮岩势欲吞,霸图雄业一丘存”,这两句的意思是:球状的山石像狮子一样,气势威猛;霸业的基业就像山丘一样,虽然已经存在了,但仍然难以泯灭。这里的“毬”是球的意思,“毬”字在这里作名词使用,指形状如皮球的山石。这句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球状的山石雄壮威武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东莞历史辉煌的无限怀念。

“登坛结士先刑赏,倚剑观星识至尊”,这两句的意思是:登上坛台之后,就要施行刑法和奖赏;倚着宝剑观看星辰,就能识别出皇帝。这里的“坛”是古代的一种高台,通常设在祭祀、阅兵等重要场合,用以显示帝王的威严。这句诗通过描写登坛结士和倚剑观星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皇权的向往和追求。

“荒冢有花开二月,断碑无字落孤村”,这两句的意思是:荒芜的坟墓上竟然开出了花朵,二月里竟有花盛开;断掉的碑石上却没有字迹,显得格外孤单。这里的“荒冢”是指被破坏或无人管理的老坟,而“断碑”则是指被砍倒或损坏的墓碑。这句诗通过对比荒冢和断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无奈感叹。

“东南半壁今还古,赤帜何人候虎门”,这两句的意思是:现在的东南半壁地区又重新回到了古代;又有谁能知道赤旗在哪里等待?这里的“东南半壁”指的是中国东南一带的地域范围,而“赤帜”则是指红旗。这句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变化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的渴望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登坛祭拜东莞伯墓时的所做诗篇。东莞是岭南四大名郡之一,素有“南国雄镇”之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县治于东莞城,至明崇祯末年(1644年),东莞一直是广东省的政治中心。东莞历史上曾是军事重地,其军事地位一直非常显赫。东莞伯墓园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规模宏大。

这首诗以写实为基调,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东莞的历史辉煌。诗中通过描绘球状的山石、登坛结士、倚剑观星等场景来表现自己对皇权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感慨。最后通过对比荒冢和断碑的景象来表达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的渴望之情。整首诗既有豪放不羁的情感流露,也有深沉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李攀龙作为一位诗人兼政治家的独特风格。

本诗是李攀龙在登坛祭拜东莞伯墓时所做的诗篇。东莞是岭南四大名郡之一,素有“南国雄镇”之称。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县治于东莞城,至明崇祯末年(1644年),东莞一直是广东省的政治中心。东莞历史上曾是军事重地,其军事地位一直非常显赫。东莞伯墓园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规模宏大。

这首诗以写实为基调,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东莞的历史辉煌。诗中通过描绘球状的山石、登坛结士、倚剑观星等场景来表现自己对皇权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感慨。最后通过对比荒冢和断碑的景象来表达对国家统一和民族繁荣的渴望之情。整首诗既有豪放不羁的情感流露,也有深沉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李攀龙作为一位诗人兼政治家的独特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