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世为僧遍住山,个中宾主未容删。
折芦碧海人犹去,负笈黄梅夜自还。
隔岭暮猿无静泪,近江秋草有愁颜。
他年若遂携瓢志,依旧题诗过此间。
【注释】
再题飞来寺壁:在飞来寺墙上再次题诗。
折芦碧海人犹去,负笈黄梅夜自还:从海上归来,带着芦花;晚上背着书袋,回到黄梅山。
隔岭暮猿无静泪,近江秋草有愁颜:《全唐诗》中没有《近江秋草有愁颜》,疑是误录,当为“隔岭暮猿无静泪”。
他年若遂携瓢志,依旧题诗过此间:以后如果能够实现携着葫芦去隐居的志向,我仍会在这里题诗。
【赏析】
此诗为作者晚年之作,抒发其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及归隐山林的愿望。
首联点出“为僧”二字,写诗人与僧徒们同处一寺之景,表达了自己与僧众相处融洽,毫无隔阂之情。
颔联以“折芦”、“负笈”两个生动的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归隐的决心。“折芦”即指僧人行脚途中,用芦管吹奏的曲调作为归程之歌。“负笈”,指背负书箱,表示游学之意。“夜自还”三字,写出了僧人归隐的决心坚定如磐石,无论昼夜,终不改变。
颈联以“暮猿”和“秋草”为比兴,暗寓自己的归隐之志。“隔岭暮猿”,既写出了诗人与猿猴相别的情景,又表现出他对猿猴习性的熟悉。同时,也写出了他对猿猴的怜悯之情。“近江秋草”,则写出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看到故乡的秋草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这两句诗虽然只写了自然界的景象,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
尾联以“他年”作结,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已定,不再更改。“携瓢”句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以此比喻自己归隐后的生活,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依旧”,即仍然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以后如果能够实现携着葫芦去隐居的志向,我仍会在这里题诗。
全诗通过描绘诗人归隐前与僧徒们的交往情景,以及归隐后的心境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佛门生活的向往及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