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萧条征赋重,忧时如雪鬓毛侵。
相逢共羡虞卿璧,独处谁怜季子金。
日晚山头传画角,风高城上淡秋阴。
自甘只影含冰蘖,徙倚聊为越客吟。
【解析】
“海国”“征赋重”,即在边远之地,国家征兵征赋繁重。“忧时如雪鬓毛侵”,即忧虑国家大事,如同冬天的飞雪一样,鬓发被染得斑白。“虞卿璧”,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赵国人赵胜为平原君门客,以智谋帮助赵王求救于楚、齐等国,并得到楚齐两国救兵,使赵围解围。“季子金”,典出《吕氏春秋·去宥》:“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伍。赋六谷实什伍者,多赋;寡什伍者,少赋。”又,“楚有养狙……岁有五谷物时,狙饥。楚人曰:‘岁有五谷时,何不食之?’狙曰:‘春可食,秋可食,夏可食,冬可食,唯夏不可食。’”后因以“季子金”喻指贤能之士。“自甘只影含冰蘖”,意为自己甘愿孤独一人,独自享受着清冷的孤寂。“徙倚聊为越客吟”,意为徒然徘徊,只好作越地游子的吟咏。“赏析”:此诗首联写诗人在边地,为国家征调而忧愁;颔联写诗人与门客虞卿一起欣赏美玉,感慨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颈联写诗人面对秋天的景象,心情十分悲凉;尾联写诗人独自一人徘徊在越地,只能借吟诗歌抒发内心的悲凉。全诗表现了边关将士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答案】
感秋
海国萧条征赋重,忧时如雪鬓毛侵。
相逢共羡虞卿璧,独处谁怜季子金。
日晚山头传画角,风高城上淡秋阴。
自甘只影含冰蘖,徙倚聊为越客吟。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与友人岑参、杜甫等人同在朝为官。这首诗是诗人应岑参的请求写的。岑参向诗人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希望得到同情和慰藉。
此诗首联写诗人在边地,为国家征调而忧愁;颔联写诗人与门客虞卿一起欣赏美玉,感慨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颈联写诗人面对秋天的景象,心情十分悲凉;尾联写诗人独自一人徘徊在越地,只能借吟诗歌抒发内心的悲凉。
全诗表现了边关将士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