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释义:读书只要理解透彻,不可拘泥于旧说,更不可附会新的理论。
注释:理路通透:理解透彻;理路指理论的脉络;通透:理解透彻、明白。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方孝孺所写《集灵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读书的方法,即要“理路通透”不能“拘泥旧说”。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应该追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同时,也不能盲目地相信某种观点或理论,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释义:读书只要理解透彻,不可拘泥于旧说,更不可附会新的理论。
注释:理路通透:理解透彻;理路指理论的脉络;通透:理解透彻、明白。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学者方孝孺所写《集灵篇》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读书的方法,即要“理路通透”不能“拘泥旧说”。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时应该追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字句上。同时,也不能盲目地相信某种观点或理论,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缺题是一首描绘诗人独自漫步在雪地里的诗。下面是对该诗逐句的解释和翻译,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潦倒鹿裘寒:形容诗人穿着破旧的鹿皮衣,感到寒冷。"潦倒"表示诗人的落魄、失意,"鹿裘"是一种用鹿皮制成的衣物,象征着贫穷和朴素。"寒"则直接表达了天气寒冷。 2. 探梅草未干:指诗人在冬天去探索梅花,但发现梅花还未完全开放。"探梅"是指寻找梅花的行为,"草未干"指的是草地还没有干透。 3.
一片秋声入野塘,西风萧瑟响寒螀。 马嘶大漠川沙白,鹰下平原草木黄。 疏菊篱边如待酒,芰荷池上可为裳。 怀人万里情无限,隔岸蒹葭夜未霜。 注释与译文 - “一片秋声入野塘”:秋天的响声如同一阵风吹过田野,落在塘中。 - “西风萧瑟响寒螀”:西风萧瑟的声音伴随着寒冷的蝉鸣。 - “马嘶大漠川沙白”:大漠中的马匹发出嘶鸣,川流中的沙滩显得格外洁白。 - “鹰下平原草木黄”:鹰在空中盘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夜的场景,通过对梅花、雪和月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1. 诗句释义与赏析: - 落梅(第一句) - 这句诗通过“落”字,表现了梅花在冬天盛开的景象,同时“半”字传达出了春色尚未完全到来,春天的气息还未充分展现,给人一种期待和盼望的感觉。 - 注释:“落梅”即指梅花在冬日中盛开。 - 赏析:此句以梅花的凋零暗示了时间的流转
【解析】 “羡尔乐闲旷,十年营一丘”两句,诗人在题画诗中,赞美画家的高雅情趣和艺术造诣。“羡尔”是羡慕之意。“乐闲旷”是说爱好悠闲旷远的生活。“营一丘”是说经营一小块土地,营造一个隐居之所,以自度。这两句写画意,写画家对隐逸生活的爱好与追求。 “贫能买奇石,老即卧沧洲”两句,写画境。“贫能买奇石”,指画家虽贫穷却能购得奇特的石头作为绘画的材料。“老即卧沧洲”,指画家年老以后
诗句解析: 1. 少小才名犹擅场 - 这句描述了一个人年轻时才华横溢,已经非常出名。"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者是某种场合,强调了其在年少时就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2. 青山副本不须藏 - "副本"通常指复制品或复印件,这里可能是指不需要将作品藏在山中,因为其已经名声在外,无需保密。 3. 车中满载三千牍 - "三千牍"表示有很多书卷或文件堆积在车上,形容藏书丰富
【注释】 山中:指隐于深山之中。试新泉:即试泉水。君合:你该。前身:过去。玉川:指道家炼丹求长生者,这里以玉川指自己。石枕:指石做的枕头。蕉叶梦:指梦境。竹炉:指竹制的火炉。风软:指风力柔和。点来:指用笔点来。窥三昧:指参悟佛法。醒后:指酒醒之后。赋百篇:作诗上百篇。却笑:反讥。醉乡子:指李白的《将进酒》。杖头钱:指买酒的钱。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描绘一幅清幽的山中图景
幽人开径后,卷石化名山。 岩户转如画,云溪不记湾。 帘疏花窈窕,松冷鹤高闲。 只是诗僧至,先生一启关。 注释: 幽人开径后,卷石化名山:幽人在开径之后,岩石变成了山。 岩户转如画,云溪不记湾:岩洞的门宛如一幅画,云溪(指山间的溪流)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湾。 帘疏花窈窕,松冷鹤高闲:窗帘稀疏,花朵显得朦胧而窈窕,松树寒冷,白鹤自在悠闲地生活着。 只是诗僧至,先生一启关:只有诗人到了这里
注释:明月在高高的树木上,绕着庭院唱着《考槃》。 谷风自然自在,古调清冷。 思念你让人感到遥远,劳神到了夜深。 平生不曾识路,何以梦中到长安?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写景,明月、古调,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气氛。第三句“念子令人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不识路的遗憾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注释】 白水:春塘上的水。 新垒:花丛堆积成的堆,也指花。 五更残月照空梁:五更天时,月光照着空空的屋梁。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首句写景,次句用典,三句写花,四句写人,末句写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暮春时节写的。诗中以春塘上满溢的水光和迷蒙的烟雨衬托出一片凄清的气氛。接着写落花红粉、隔楼芳草,渲染出一种寂寞的环境。最后一句“正是怀人太无赖”是说,自己思念的人太可恨了,竟至连残月都来作伴。
诗句释义 1 “柳丝燕子故飞扬”:这句诗描绘了春天里柳树的细长枝条随风飘扬的景象,同时“燕子故飞扬”也暗示着燕子在寒食节期间的活动。 2. “杜若蘼芜接路香”:这句话描述了路边的杜若和蘼芜花散发出的香气,与前面的柳枝相映成趣。 3. “每过可怜寒食节,回思真负少年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每逢寒食节都会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觉得自己辜负了青春年华。 4. “春深胆怯花时雨,老近情销镜里霜”
《集灵篇·四六》是明代诗人陈继儒的古诗,全文如下: 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过分地追求福分,会加速祸事的降临;对于突发的灾祸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此诗以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过分追求福分与安然面对祸事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通过这种对比,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在追求物质或精神财富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注释】 集灵篇:指《庄子集释》中的《外篇·内篇》。四五:这里是指庄子的第四和第五篇。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讽今之作。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古代,道家思想对人们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和官场中,道家思想往往被忽视或曲解。《庄子集释》中的《外篇·内篇》就是一部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杰作。 诗的前两句“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集灵篇 · 四四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陈继儒的古诗《小窗幽记·集灵篇》。全文如下: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源于他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失败往往发生在他过于得意忘形之时。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优点
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 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言信然。 注释:围棋、象棋虽然都很有趣味,但是不如观看别人的下棋更有意思; 观看别人下棋不如弹奏古琴更有趣味,而弹奏古琴又不如欣赏古琴的演奏更有趣。 古人说:“只要懂得琴乐的意境,就用不着去弹奏琴弦上的音了。”这句话是可信的。 赏析:此诗以对比的手法,从“观棋”、“弹瑟”到“听琴”,表达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内容: 集灵篇 · 四九 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文人为文又似之,很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我们逐句进行解读: 1. 伶人代古人语: - 解释:伶人(演员)代替古人说话。 - 注释:这里的“伶人”指的是演员或艺人,他们通常扮演古代人物的角色,以模仿其言行。 - 赏析:诗人通过这种形式
集灵篇·五十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 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 释义:明理达义的人虽然家贫无法用财物来救助他人, 但是当他们遇到有人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决时, 能从旁边指点一番,使他有所领悟,或者遇到急难事故, 能从旁边说几句公道话来解救他的危难。 注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