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秋声入野塘,西风萧瑟响寒螀。
马嘶大漠川沙白,鹰下平原草木黄。
疏菊篱边如待酒,芰荷池上可为裳。
怀人万里情无限,隔岸蒹葭夜未霜。

一片秋声入野塘,西风萧瑟响寒螀。

马嘶大漠川沙白,鹰下平原草木黄。

疏菊篱边如待酒,芰荷池上可为裳。

怀人万里情无限,隔岸蒹葭夜未霜。

注释与译文

  • “一片秋声入野塘”:秋天的响声如同一阵风吹过田野,落在塘中。
  • “西风萧瑟响寒螀”:西风萧瑟的声音伴随着寒冷的蝉鸣。
  • “马嘶大漠川沙白”:大漠中的马匹发出嘶鸣,川流中的沙滩显得格外洁白。
  • “鹰下平原草木黄”:鹰在空中盘旋,平原上的草木已经泛黄。
  • “疏菊篱边如待酒”:篱笆边的菊花盛开,好似待客的美酒。
  • “芰荷池上可为裳”:荷花池塘上的荷叶,可以做成衣裳。
  • “怀人万里情无限”:思念远方的人,情感无尽。
  • “隔岸蒹葭夜未霜”:远处的芦苇在夜晚还未结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作者的思绪。诗中通过秋风、寒蝉、大漠、平原、菊花、荷叶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哀愁。秋天的景色在诗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波动。

首句“一片秋声入野塘”开篇即描绘出秋季的声音和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凉意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秋日午后。接着,“西风萧瑟响寒螀”,西风带来了凄凉之感,而寒蝉的啼叫则增添了一丝孤独和哀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秋季的自然特征,还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马嘶大漠川沙白”中,“马嘶”与“大漠”的结合,展现了一幅辽阔无垠的大漠景象,给人以苍茫和辽阔的感受。同时,“川沙白”则突出了沙漠中水的纯净和清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鹰下平原草木黄”以鹰的视角俯瞰平原,发现草木已经变黄,这既是一种视觉上的描写,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暗示。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万物都在悄然变化中迎接着冬日的到来。

最后两句“疏菊篱边如待酒,芰荷池上可为裳”则是对前文景物的情感化处理。这里的“如待酒”和“可为裳”不仅仅是对菊花和荷叶的赞美,更是对诗人心中情感的寄托。菊花代表着高洁,荷叶代表着清纯,两者结合在一起,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天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