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细理石、寒水石。
主治
伤寒发狂。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甘草煎汤,冷的送下。此方名“鹊石散”。
小儿丹毒。用石膏粉一两调水涂搽。
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每服一茶匙,一天两次。
肺热喘嗽。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痰热喘嗽。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胃火牙痛。用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天天擦牙,有效。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吃下。
本草纲目·石部·石膏
释名
- 亦名细理石、寒水石:石膏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别称,如细理石和寒水石,这些名称反映了其性质和用途。
- 主治伤寒发狂:石膏在中医中用于治疗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以及因内热导致的狂躁不安。
- 小儿丹毒:石膏粉可用于外用,涂抹于患处,有助于清热解毒,减轻皮肤炎症。
- 骨蒸劳:石膏与甘草配伍使用,可以缓解阴虚火旺的症状,如身体消瘦、饮食无味等。
- 肺热喘嗽:石膏二两与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可清肺热、止咳喘。
- 痰热喘嗽:石膏、凝水石各五钱与人参汤送下,可清热化痰,缓解痰热引起的咳嗽。
- 胃火牙痛:石膏一两经过火煅后,用淡酒淬过,可清热解毒,缓解牙痛。
- 老人风热:石膏三两与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煮粥,可清热解毒,缓解老人的风热症状。
译文
- 伤寒发狂:使用石膏二钱和黄连一钱,研磨成粉末,用甘草煎汤送服。这种方剂名为“鹊石散”。
- 小儿丹毒:使用石膏粉一两,加水调匀后涂搽患处。
- 骨蒸劳:使用石膏十两,研磨成粉末,用水调服,每日一次。
- 肺热喘嗽:使用石膏二两、炙甘草半两,研磨成粉末,每服三钱,用生姜蜜汤送下。
- 痰热喘嗽:使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磨成粉末,加入人参汤送下。
- 胃火牙痛:使用石膏一两,经过火煅后,用淡酒淬过,研磨成粉末,每天擦牙。
- 老人风热:使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煎煮石膏、竹叶,再加入粳米煮成粥,调入糖食用。
注释
- 伤寒发狂:伤寒是中医对一种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的描述,发狂则是指患者情绪失控、行为异常。此方“鹊石散”通过石膏和黄连的配合使用,旨在清热解表,平息内热。
- 小儿丹毒: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石膏粉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清热解毒,减轻炎症。
- 骨蒸劳:骨蒸劳是中医对阴虚内热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现为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无力等症状。石膏和甘草的组合使用,旨在滋阴降火,缓解症状。
- 肺热喘嗽:肺热喘嗽是中医对肺部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的描述。石膏的使用是为了清热泻火,缓解肺部炎症。
- 痰热喘嗽:痰热喘嗽是中医对痰热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的描述。石膏、凝水石和人参汤的组合使用,旨在清热化痰,缓解痰热症状。
- 胃火牙痛:胃火牙痛是中医对胃火炽盛引起的牙齿疼痛的描述。石膏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清热解毒,缓解牙痛。
- 老人风热:老人风热是中医对老年人因内热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描述。石膏的使用旨在清热解毒,缓解老人的风热症状。
赏析
《本草纲目》中的石膏条目详细记录了石膏的多种用途和功效。从伤寒发狂到老人风热,石膏都被广泛使用来清热解毒、平抑内热。其中,“鹊石散”和“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的配方尤为突出,不仅体现了石膏的多重功效,也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此外,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了解这些古老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还能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