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本草纲目·草部·甘草
甘草药用价值与应用解析

  1. 甘草释名
  • 甘草别称及历史背景
  • 甘草在古代文献中地位
  • 甘草与其他草药比较
  1. 甘草气味与性质
  • 甘草根味性描述
  • 甘草安全性与毒性分析
  • 甘草与其他药材区别
  1. 甘草主治病症
  • 伤寒咽痛(少阴症)治疗
  • 肺热喉痛(有灸热)缓解
  •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治疗
  1. 甘草方剂应用
  • 甘草汤方剂介绍
  • 甘草干姜汤方剂功效
  • 凉隔丸方剂制作与用法
  1. 甘草现代应用
  • 小儿热嗽治疗
  • 猪胆汁浸泡甘草研究
  • 甘草在现代医学中应用
  1. 甘草文化与象征意义
  • 甘草在中医文化中地位
  • 甘草在民间信仰中作用
  • 甘草在文学艺术中描绘
  1. 甘草未来展望
  • 甘草种植与保护现状
  • 甘草新用途开发前景
  • 甘草科学研究方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