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悸病(按:即心胆怯惧,胸部不快)。用半夏、麻黄,等分为末,加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水送下。一日服三次。此方名“半夏麻黄丸”。

中风。用麻黄(去根)在慢火上煎熬,逐步加水,最后熬成膏,收存备用。每服一、二匙,热汤送下。

盗汗、阴汗。用麻黄根、牡蛎粉,共研为末,扑身上。又方:麻黄根、椒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外用麻黄根、旧蒲扇,共研为末,扑身上。

诸虚自汗(夜卧更甚,久则枯瘦)。用黄芪、麻黄根各一两,加牡蛎(淘米水浸洗后煅过)一起制成散剂。每服五钱,以水二碗,小麦百粒煎服。

阴囊湿疮。用麻黄根、石硫磺各一两,米粉一合,共研为末,涂敷患处。

麻黄,一种在《本草纲目》中被详细描述的草药,具有多种用途和功效。以下是对麻黄的相关介绍:

  1. 药用部位:麻黄主要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茎和根。
  2. 性味归经:麻黄具有苦、温的性质,归肺、膀胱经,其味辛而微苦。
  3. 主治疾病:麻黄主要用于治疗流行热病、伤寒黄疸、风痹冷痛、产后腹痛等病症。
  4. 用法用量:麻黄可以制成丸剂、散剂或煎剂使用,每次服用的剂量一般为三到九克。
  5. 方剂应用:麻黄在中医方剂中常与其他药材配伍,如“半夏麻黄丸”用于治疗心胆怯惧,胸部不快等症状。
  6.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7. 注意事项:虽然麻黄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如心悸、失眠等。
  8. 历史记载:麻黄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认为它具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功效。
  9. 产地分布:麻黄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其中以山西大同出产的麻黄最为著名。

麻黄的使用也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如体质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等。同时,麻黄的采集和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其质量和疗效。

麻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历史背景。在使用麻黄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方法,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