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龙沙、卑相、卑盐。

气味

(茎)苦、温、无毒。(根节)甘、平、无毒。

主治

流行热病(初起阶段)。用麻黄一两,水煎至半干,去渣留汁,加米及豉,煮成粥。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粥,汗出即愈。

伤寒黄疸。用麻黄一把,去节,棉裹,加酒五升,煮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见效。此方名“麻黄醇酒汤”。

黄肿、脉沉、小便不利。用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再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出汗。不汗,须再次服药。注意避风寒。此方名“甘草麻黄汤”。

风痹冷痛。用麻黄(去根)五两、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热酒调下,汗出见效。注意避风。

产后腹痛,血下不止。用麻黄去节,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上。

麻黄,学名phedra sinica,是《本草纲目》中草部的重要成员。其名称来源于其植物的茎和根,具有多种用途,包括治疗流行性热病、伤寒黄疸等疾病。下面将详细解析《本草纲目》中关于麻黄的各部分内容:

  1. 释名
  • 麻黄在《本草纲目》中的释名包括龙沙、卑相、卑盐。这些名字不仅描述了麻黄的外观特征,还暗示了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气味
  • 麻黄的气味描述为苦、温、无毒。这种性质表明麻黄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用于缓解发热等症状。
  1. 主治
  • 麻黄的主要功效包括治疗流行热病(初起阶段)。具体使用方法是将麻黄一两用水煎煮,去渣留汁,加入米和豉,煮成粥。患者先以热水洗澡,然后食用这种粥,通过出汗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 麻黄还可用于治疗伤寒黄疸。具体方法是使用麻黄一把,去除节,用棉裹好,加入五升酒中煮沸至半升,一次服完,微汗即见效。
  • 对于黄肿、脉沉、小便不利的情况,麻黄四两加水五升煮,去沫后加甘草二两,煮成三升。每服一升,盖厚被让患者出汗。如果不出汗,需要再次服药并注意避风寒。
  • 风痹冷痛时,使用麻黄(去根)五两和桂心二两共研为末,加酒二升慢火熬成糖稀。每服一匙,用热酒调下,汗出即可见效。
  • 产后腹痛、血下不止时,使用麻黄去节研成末,每服一匙,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上。

麻黄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历史背景、药用价值以及与其他草药的搭配使用,都体现了中医的独特智慧和对自然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