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根名黄大戟、蜀桑。
气味
(花、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
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咳嗽有痰。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忌食酸咸物。
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此方名“十枣汤”。
水肿。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本草纲目》中的芫花,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植物。
芫花,学名:Vitex negundo L.,属于唇形科、芫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和花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具有显著的止咳、祛痰、利水等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芫花被赋予了多种名称,如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等,这些名称不仅揭示了其形态特征,还反映了古人对其药效的理解和运用。
芫花的气味辛温而微带小毒,这种独特的气味使其在中医中具有特殊的疗效。例如,在治疗突发性咳嗽时,芫花能够通过其强烈的止咳效果迅速缓解症状。具体使用方法是将芫花与枣同煮,制成药剂服用,一天五次,连续使用五枚枣子大的剂量,直至咳嗽痊愈。
芫花在中医中还用于治疗咳嗽有痰的情况。将芫花炒制后加水煎煮,去渣后加入白糖半斤,每次服用约一个枣子大小的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痰湿较重的咳嗽患者。
芫花在中医中还用于治疗干呕胁痛,这是一种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病症,表现为胸胁疼痛、干呕短气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芫花需要熬过并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增强其治疗效果。具体方法是将芫花、甘遂、大戟等份末,与大枣同煮,然后服用。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每日清晨服用一次,直到病情得到缓解。
芫花在中医中还用于治疗水肿。通过加大黄、甘草等药物的用量,并与芫花一同煮制,可以有效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达到消肿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在方剂中加入硭硝,以增强利尿效果。
芫花在中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独特的药理作用使其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材。然而,在使用芫花时,必须注意其性质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中毒。同时,对于不同病症的患者,应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