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大蒜、茆蒜、荤菜。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气味
(根)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
主治
归五脏,散痈肿除风邪,杀毒气。下气,消谷,化肉。
附方
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
本诗《本草纲目·菜部·葫》是关于大蒜的详细描述,涵盖了其名称、气味、主治功效和药用方剂。以下是逐句释义及对应的英文对照:
- 诗句:“大蒜、茆蒜、荤菜。”
- 解释:这是在介绍大蒜的不同称呼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大蒜”是最常见的称呼,而“茆蒜”可能是地方方言或特定地区对大蒜的别称。“荤菜”则指肉类或其他荤腥食物。
- 关键词注释:大蒜(Scallion),即洋葱,有的地区也称为茆蒜,是常见的调味料,因其独特的香气和辛辣味,常用于烹饪中增加风味。荤菜指的是肉类等荤食,与蔬菜相对。
- 诗句:“今人谓葫为大蒜,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 解释:现代汉语中,人们将葫芦(葫芦科植物)误称为大蒜,将较小的大蒜称作小蒜,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香气和性质相似。
- 关键词注释:葫芦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外形似瓜,内部多籽,常见于亚洲和非洲等地。大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可食用。小蒜则通常是指较小的大蒜种类。
- 诗句:“气味(根)辛、温、有毒。久食损人目。”
- 解释:描述了大蒜(即本诗所指的小蒜)的气味特性,即辛、温、有毒,并指出长时间食用会损害视力。
- 关键词注释:这里提到的“气味”指的是大蒜的挥发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赋予大蒜特有的香味。“辛、温、有毒”分别描述了它的刺激性、温暖性和毒性。“久食损人目”说明了长期食用大蒜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 诗句:“主治归五脏,散痈肿除风邪,杀毒气。下气,消谷,化肉。”
- 解释:列举了大蒜的一些主要疗效和应用。包括归五脏(指归入人体的五脏,此处应指心、肝、脾、肺、肾)、消除痈肿(指消除感染引起的肿胀)、排除风邪(驱除身体内的风邪)、消灭病毒(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能帮助排便、消化谷物、促进肌肉生长。
- 关键词注释:五脏在这里特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痈肿是局部皮肤组织感染形成的肿块。风邪通常指外感风寒或内生风热等致病因素。解毒则是清除体内毒素,保护健康。
- 诗句:“附方:肠毒下血。蒜连丸:用独蒜煨捣,和黄连末为丸,日日米汤服之。”
- 解释:提供了一种使用大蒜治疗肠道问题——肠毒导致的下血的中药方剂。具体做法是用独头大蒜煨捣成泥,与黄连末混合制成丸药,每日用水煎后服用。
- 关键词注释:附方是中医传统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意指根据具体病情提供的辅助治疗方案。肠毒下血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肠道中的毒素导致血液流失过多的情况。独蒜是单个的蒜瓣,通常指新鲜的大蒜,而非其他类型如蒜头。黄连末是中药材黄连磨成的细末。日日服意指每天服用,持续用药以巩固疗效。
赏析:
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大蒜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从气味到主治功能,再到具体的药用方剂,展现了大蒜在传统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大蒜的药用价值,还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即通过自然食材的合理利用来调和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