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

气味

椒红:辛、温、有毒。

椒目:苦、寒、无毒。

主治

椒目:

水气肿满。用椒目炒捣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

崩中带上。用椒目炒过、碾细,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椒红:

元气伤损,目暗耳聋。有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晒干捣取椒红一斤,另用生地黄捣出自然汁,煎至一升,和椒末做丸了,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腹,温酒送下。

腹内虚冷。用生椒(去掉不开口的颗粒)四十粒,浸浆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脏腑,黑发明目。

寒湿脚气。用川椒二、三升,装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脚,有效。

蜀椒,一种在《本草纲目》中被详细记载的中药材,其名称来源于古代对不同地区特产的称呼。这种药材不仅因其独特的药效而广受赞誉,更因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而备受推崇。下面将逐一解析蜀椒的各个方面:

  1. 释名
  • 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这些名称反映了蜀椒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特性。
  • 气味:描述了蜀椒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1. 气味
  • 椒红:辛、温、有毒:这是蜀椒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分,具有辛辣和温热的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 椒目:苦、寒、无毒:蜀椒的另一重要成分,具有苦味和寒性,且无毒。
  1. 主治
  • 水气肿满:使用椒目炒捣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可以有效治疗水气引起的肿胀。
  • 崩中带上:同样使用椒目炒过、碾细后,每服一匙,温酒送下,可以治疗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带下病。
  • 眼生黑花,年久不治:使用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可以治疗眼部疾病。
  • 腹内虚冷:使用生椒(去掉不开口的颗粒)四十粒,浸浆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脏腑,黑发明目。
  • 寒湿脚气:使用川椒二、三升,装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脚,有效。
  1. 用法用量
  • 水气肿满:用椒目炒捣成膏,每服一匙,酒送下。
  • 崩中带上:用椒目炒过、碾细,每服一匙,温酒送下。
  • 眼生黑花,年久不治:用椒目(炒)一两、苍术(炒)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醋汤送下。
  • 腹内虚冷:用生椒(去掉不开口的颗粒)四十粒,浸浆水中一宿,空心服,水送上。久服暖脏腑,黑发明目。
  • 寒湿脚气:使用川椒二、三升,装薄布囊中,每天在囊上踏脚,有效。
  1. 注意事项
  • 在使用蜀椒时,应注意其性质和可能的副作用。例如,虽然蜀椒有温补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
  • 对于孕妇和儿童,应避免使用蜀椒,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
  1. 赏析
  • 蜀椒作为中医药材,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它不仅是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药物,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 蜀椒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化学成分上,其中椒红和椒目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体现了中医“对症下药”的治疗原则。
  • 蜀椒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配伍,这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点。通过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蜀椒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无论是从其丰富的药用价值还是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来看,蜀椒都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