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

气味

皂荚:辛、咸、温、有小毒。

皂角子:辛、温、无毒。

皂角刺:辛、温、无毒。

木皮、根皮:辛、温、无毒。

主治

皂角子: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以、酥少许熬香,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

本草纲目·木部·皂荚

释名

  • 皂角:在古代,人们常将皂荚称为鸡栖子、乌犀或悬刀。这些名称反映了皂荚在不同文化和地区中的不同称呼。
  • 皂角子:也被称为皂角的种子,具有独特的辛温性质。
  • 皂角刺:是皂角植物的尖锐部分,同样具有辛温的性质。
  • 木皮:指皂荚树的外层树皮,通常用于药用。
  • 根皮:指的是皂荚树根部的树皮,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气味

  • 皂荚:气味辛、咸、温,有小毒。这种气味表明皂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温热性,但同时含有轻微的毒性。
  • 皂角子:气味辛、温,无毒。这表明皂角子的药性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 皂角刺:气味辛、温,无毒。与皂角子相似,皂角刺也表现出温和的药性。
  • 木皮:气味辛、温,无毒。木皮的药性温和,适合外用。
  • 根皮:气味辛、温,无毒。根皮的药性同样温和,适合内服。

主治

  • 腰脚风痛、不能履地:使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洗净后以少量酥香熬制,研为末,加蜜制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以蒺藜子、酸仁汤送下。
  • 大肠虚秘(时泻时秘):治方同上,服至百丸,以通为度。
  • 下痢不止:用皂角子瓦焙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陈茶送下。
  • 肠风下血:用皂角子、槐实各一两,加粘谷糠炒香,去糠,研为末,每服一钱,陈粟为汤送下。此方名“神效散”。
  • 里急后重:用无蛀的皂角子(米糠炒过),加枳壳(炒过),等分为末,以饭和末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汤送下。

赏析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集医学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巨著。其中关于皂荚的描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深入观察和理解,也展示了中医药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皂荚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用途广泛,从治疗腰脚风痛到治疗肠风下血,无不体现了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具体的剂量和使用方式,如“用皂角子一千二百个”等描述,可以看出李时珍对于药物配伍和剂量把握的严谨态度。这不仅有助于确保治疗效果,也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本草纲目》中对皂荚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不仅增加了读者对这一药材的认识,也为后世的中药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皂荚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