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苦楝。实名金铃子。

气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热厥心前(或发或止,身热足寒,长期不愈)先灸大溪、昆仑两穴,引热下行,然后内服“金铃散”:用金铃子、元胡索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小儿冷疝(气痛、阴囊浮肿)。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治疝肿痛。阴囊偏坠。用楝子肉五两,分作五份:一两用破故纸二钱炒黄,一两用小茴香三钱、食盐半钱同炒,一两用莱菔子一钱同炒,一两用牵牛子三钱同炒,一两用斑蝥七枚(去头足)同炒。炒后,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班蝥,只留破故纸、茴香,与楝子同研为末,加酒、面糊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窍主服,酒送下。又方:用楝子经酒润过,取肉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小麦一合、斑蝥四十九个同炒熟,去蝥;一份用小麦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熟,去豆;一份用小麦一合、巴戟肉一两同炒熟。去戟;一份用小茴香一合、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再加破故纸(酒炒)一两、广木香(不见火)一两,一起研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又方:有楝子肉四十九个,分作七份:一份用小茴香五钱同炒,一分同破故纸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黑牵牛二钱半同炒,一份用食盐二钱同炒,一份用萝卜子二钱半同炒,一份用巴豆十四个同炒,一份用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同炒。炒后,分别拣去萝卜子、巴豆、斑蝥三味,另加入青木香五钱,南木香、官桂各二钱半,各药共研为末,酒煮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盐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苦楝,学名金铃子,是楝科植物楝的果实。其味苦、性寒,具有小毒,主要分布于北至河北,南至广西、江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苦楝不仅是一种中药材,还因其独特的气味和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治疗多种疾病。以下是对苦楝的相关介绍:

  1. 基本信息
  • 学名:苦楝,学名金铃子,属于楝科植物。
  • 别名:苦楝在中医中被称为金铃子,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 形态特征:苦楝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暗褐色,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
  • 分布范围:苦楝主要分布于北至河北,南至广西、江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
  1. 药理作用
  • 抗菌消炎:苦楝素和苦楝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对于一些常见的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驱虫杀虫:苦楝含有的生物碱成分具有较强的驱避效果,特别对于寄生虫和一些害虫有较好的驱避效果。
  •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苦楝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肿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1. 临床应用
  • 疝痛:苦楝子肉五份,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 小儿冷疝:用金铃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半,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 治疝肿痛:阴囊偏坠。将楝子肉五份,破故纸二钱半炒黄,一两用一两破故纸,与楝子同研为末,加酒、面糊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窍主服,酒送下。又方:以楝子经酒润过,取肉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破故纸二钱半炒黄,一两用一两破故纸;一份用黑牵牛二钱半,一两用一两黑牵牛;一份用小麦一合,一两用一两小麦;一份用牵牛子三钱,一两用一两牵牛子。分别拣去食盐、莱菔、牵牛、斑蝥,只留破故纸、茴香,与楝子同研为末,加酒煮面糊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窍主服,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1. 注意事项
  • 孕妇忌用:由于苦楝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应避免使用此药。
  • 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苦楝时,应注意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某些抗生素或抗癫痫药物同时使用时。
  • 过敏反应:部分人可能对苦楝或其制剂产生过敏反应,使用前应进行皮肤敏感性测试。
  1.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苦楝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川楝素、苦楝酮、芸香碱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 药效机制:苦楝的药效机制主要包括通过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酶活性等方式来发挥其药理作用。

苦楝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使用苦楝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苦楝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