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巴菽、刚子、老阳子。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一切积滞。用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蘖三两,共研为末,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水送下。
宿食不化,大便闭塞。用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同煮三日三夜,研烂,合酒微火煎至能团成丸子,做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送下。想呕吐者服二丸。
水蛊大腹,皮肤色黑。用巴豆九十枚(去皮、心,炙黄)、杏仁六十枚(去皮、类,炙黄),共捣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水送下,以泻为度。
心痛腹胀,大便不通。用巴豆二枚(去皮、心,炙黄)、杏仁二枚,棉包捶碎,以热水一合,泡取白汁取下。
食疟、积疟,用巴豆(去皮、心)二钱,皂荚(去皮、子)六钱,捣烂和成丸了,如绿豆大。每服一丸,冷汤送下。
本草纲目·木部·巴豆
释名
- 巴菽:巴豆的别称,源于其生长地巴郡。
- 刚子:指巴豆的性质刚烈,有刚毅之意。
- 老阳子:指巴豆具有滋养和温暖的特性,如同太阳般给予生命力。
气味
- 辛、温、有毒:描述了巴豆的主要药性,即辛辣、温热且具有毒性。
主治
- 一切积滞:巴豆主要用于治疗因食物停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如消化不良、便秘等。
- 宿食不化,大便闭塞:适用于因饮食过量或消化不良导致的宿食不化和大便不畅。
- 水蛊大腹,皮肤色黑:用于治疗由水湿停滞引起的腹部肿胀和皮肤发黑的症状。
- 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适用于心胃气滞、肠道阻塞引起的疼痛和便秘。
- 食疟、积疟:可用于治疗由食物中毒或长期积食引起的疟疾。
译文
- 巴豆:一种名为巴豆的植物,其种子在神农时期被使用,具有多种用途。
- 气味:巴豆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温和,但具有一定的毒性。
- 主治:巴豆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消化不良、便秘、水肿、腹痛、疟疾等。
注释
- 巴豆: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巴蜀地区。
- 气味:巴豆的味道辛辣,性质温和,但具有一定的毒性。
- 主治:巴豆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消化不良、便秘、水肿、腹痛、疟疾等。
赏析
- 巴豆:作为中药材,巴豆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 气味:巴豆的气味辛辣,能够刺激人体的阳气,有助于驱寒散邪。
- 主治:巴豆的主治范围广泛,从消化不良到水肿、腹痛、疟疾等都有显著疗效。
- 译文:将《本草纲目》中的原文与现代汉语相结合,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巴豆的药效和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本草纲目》中关于巴豆的描述不仅涵盖了其基本属性和主治功能,还提供了详细的药物制备方法和适应症,为后世的中医药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